日前发布的《2021春季全国鸟撞建筑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除了西部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未有记录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鸟撞记录;而大多数观察到的鸟撞,都以鸟类死亡为结局。
报告所记录的26种发生鸟撞的鸟类里,有64%属于候鸟;而从全国范围来看,乌鸫、家燕和绿翅金鸠是鸟撞频率最高的三种鸟。
一只黑尾蜡嘴雀撞击玻璃倒地后,它的同伴站在其身旁,久久不愿离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黑尾蜡嘴雀属于候鸟。/受访者提供
这一报告由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李彬彬教授及其学生团队主要编写,系国内首份鸟撞建筑调查报告。2021年春季期间,昆山杜克大学联合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以及成都观鸟会共同发起了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系统性鸟撞调查(以下简称“春季调查”)。在77天的系统性调研之中,共记录了39次鸟撞事件,同时还收集到42条调研外的随机汇报鸟撞记录。
在这项春季调查开展之前,全国只有两项与鸟撞事件有关的调查。一项是由成都观鸟会发起的、主要收集随机汇报的鸟撞事件的调查;另一项则是在昆山杜克大学校内进行的从2019年秋季开始的鸟撞系统性调查。
“鸟人”与鸟
在讲鸟撞之前,我们需要花一些笔墨讲讲人与鸟的关系。
因为人类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当然会去观察鸟类——在我们祖先的洞穴里,鸟的图形就已是最常出现的符号之一。
人类对鸟类的认知,逐渐从用于果腹到成为欣赏、模仿并借鉴的生灵。图为商代晚期的玉鸟装饰。/视觉中国
人类祖先们对鸟类的认知,最初只是出于更实际的原因。但随着文明兴衰变替,人类对这种生物的认知,总在不断刷新:鸟类不再是一种用于果腹的食物。鸟鸣让人着迷。鸟的习性让人充满想象力。新鸟种的出现让人惊喜万分。
中国鸟类丰富,它们并没有那么神秘和遥远。根据《中国鸟类观察年报2020》,中国共有1456种鸟,其中81种为常见鸟。除了城市里的公园和湿地,城市周边的每一块在人们眼中看上去贫乏的荒地和滩涂,都可能是鸟儿觅食和休憩繁衍的宝地——可以说,鸟类热点区域几乎遍布每个城市周边。
鸟类活跃在城市之中,也给城市人多了观察鸟类、认识鸟类和保护鸟类的机会。鸟类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最起码,对于爱鸟之人来说,观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021年10月2日,武汉,飞鸟集群穿越城市上空。/视觉中国
廖书跃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正式观鸟时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在同里湿地,老师给我们发了望远镜,还介绍了一些观鸟的方法,包括穿什么样的衣服、怎样使用图鉴、怎样发现鸟。当我第一次通过望远镜看到鸟的时候,我就感受到观鸟是一件多么快乐的活动。”
爱观鸟的人自称“鸟人”。不同于英国博物学家斯蒂芬·莫斯(Stephen Moss)所记录的以中老年群体为主的英国观鸟人群,中国“鸟人”正呈现年轻化、新人多、学历高、具有国际视野等特点。在他们眼里,观鸟的乐趣,就像在玩Pokémon GO(《精灵宝可梦》)时找到“宝藏”一样快乐。
“鸟人”以发现新鸟种为荣。但并不是所有“加新”的方式都是在树梢枝头。
2017年9月,刚刚到昆山杜克大学任教不久的李彬彬在校园教学楼的玻璃外墙旁看到一只受伤倒地的黄苇鳽(jiān)。当她看到这只黄苇鳽时,翅膀似乎已经撞伤,无法行走或飞行。李彬彬尝试救助这只受伤的黄苇鳽,但最终无能为力。
在这之前,李彬彬从来没有发现过黄苇鳽。当她看到这只倒地的黄苇鳽时,内心却是五味杂陈。
“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我们不曾知道的、没有见过的鸟类,其实生活在我们城市周边,但是我们的建筑对它们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曾经只对荒野生态感兴趣的李彬彬发现,在城市中翱翔的鸟类要比她想象的脆弱得多。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