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喙与鼻:多数隼科鸟类上喙左右两侧具有单个齿突,同时自鼻孔向内可见一柱状骨棍。鹰科上喙左右两侧无齿突(仅具有弧状边缘),少数具有双齿突(鹃隼),鼻孔无骨质棍状结构。恩鼻孔结构参见第二张图,我用第一张图把齿突示意一下吧。
(隼科鸟类齿突示意)
(游隼Falco peregrinus齿突,好不容易找到一张这么清楚地显示出齿突的照片,其实仔细看,鼻子中的骨棍也是看得见的)
(鹰科的白头海雕Haliaeetus leucocephalus,上喙只有一点弧状垂,并无齿突)
此外鹰科的鹃隼具有双齿突,但是找不到清晰的图片,就不放了。
最后总结一下吧:
多数隼科鸟类上喙左右两侧单齿突、鼻内骨质柱状结构;尖翅、无翼指,深色虹膜、无突出的眶上嵴。
多数鹰科鸟类上喙左右两侧无齿突(或双齿突)、鼻内无骨质柱状结构;宽圆翅、有翼指,浅色虹膜、有突出的眶上嵴。
2.鹰科鸟类中的 鹰亚科(鹰)VS雕亚科(雕)
其实雕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有证据称海雕属与其他雕的亲缘关系就比较远,蛇雕部分特征也和其他种类有较大差别。
在鹰科里辨别雕亚科的主要特征是:上喙的弧状垂较明显,跗跖全部或部分覆羽。弧状垂在上一幅图里已经很明显了,你们要问跗跖是哪儿的话,请见下图了。
鵟
鵟(kuang)是体型较大的鹰隼类猛禽,一般多在空旷地区的高空盘旋,俯视地面的猎物,发现后,疾速俯冲抓食。在我国最常见的有普通鵟、大鵟及毛脚鵟三种。
普通鵟(Buteobuteo)俗称土豹,体形似苍鹰,上体暗褐色,下体淡暗褐色,尾较短,展开成扇状。飞翔时翼较宽,翼先端稍向上,从下面看翼下面初级飞羽的先端翼角部分有暗褐色斑。常在开阔的农耕地飞翔,飞时缓慢,平时主要捕捉田间野鼠为食,对农业有益。繁殖于西伯利亚及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每年九月下旬开始迁徙,冬时迁至我国南部、云南及海南岛。
大鵟(Buteohemilasius)体型比普通鵟大些,体色较淡,特别是体下面及头部色淡而发白。大腿的羽毛为褐色,与普通鵟的白色羽不同。飞翔时从下面看初级飞羽先端黑色,基部白色,次级飞羽淡灰褐色。尾羽上面色发白,有细的褐色斑条。多栖于山地,性凶猛,嗜食啮齿动物野兔等。繁殖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东北部朝阳、内蒙古等地,冬季迁徒华北以至长江流域一带。
毛脚鵟(Buteolagopus)体型很似普通鵟,上体暗褐色,尾和翼也为暗褐色。胫部及脚上布满羽毛,是本种的鉴别性特征。栖于原野、耕地等开阔地带,常和普通鵟在一起,以啮齿类为食,常见于东北中南部,新疆西部,以及山东、江苏等地
鵟:体型一般中等,喙小,头较圆,身体整体粗壮,飞行时翅较宽。
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飞行起来尾羽张开,呈现漂亮的弧形,其他鹰形目成员一般不具备这一特征。
当然也有例外,既不属于鹰亚科也不属于雕亚科,而是鵟亚科成员的毛脚鵟也长了一对毛脚。
(毛脚鵟Buteo lagopus)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