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针尾沙锥和大沙锥
首先要说明的是,至少在国内,上手抓着看的证据表明,仅凭外观区分针尾沙锥和大沙锥是不可能的。不同的书籍对两种鸟外观上的差异有各自的见解,涉及到的部位包括眉纹、眼线、肩羽、初级飞羽和三级飞羽比例、飞羽和尾羽比例、飞行时脚趾头超出尾羽长度等等,下面会做个简单的介绍,仅做参考。最靠谱的鉴定方法还是看展开的尾巴。
(1)尾羽
区分针尾沙锥和大沙锥最靠谱的办法是对比尾羽,大沙锥的外侧7对尾羽细,中央三对尾羽粗,同时外侧尾羽逐渐向内变宽。针尾沙锥最外侧7对尾羽细,中间6对尾羽宽,且外侧7对细得比较均匀。要注意两种沙锥的尾羽数量都不是固定的。可惜尾巴这个特征在野外并不容易观察到,所以实践意义约等于零。
(2)肩羽
针尾沙锥和大沙锥的肩羽外缘也有浅色的边,边的宽窄被认为有种间的差异,这一差异在《台湾野鸟手绘图鉴》中给出了明确的说法,简单摘录如下:大沙锥肩羽两侧浅色羽缘是内外都窄,但外侧比内侧稍宽;针尾沙锥的则是内外侧羽缘都窄,且等宽。不过抓着拍的事实表明,无论成鸟还是幼鸟,用肩羽的这个特征区分俩物种都不靠谱。
大沙锥和针尾沙锥(图源:《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3) 其它辨识特征
眼线:在嘴基部位置,扇尾沙锥的过眼纹比眉纹要粗,其它两种沙锥则相反,此点可用来排除扇尾。
飞行:一些参考书中会提到沙锥以奇怪的路径或动作飞行,依此作为识别依据。实际上,沙锥的飞行路径或动作可能跟其飞行距离或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所以采用这一点时要慎重。
体色:《中国鸟类志》提到扇尾沙锥的体色较针尾沙锥浅,上体黑褐色斑点较粗,下体白色范围较大。受光线条件的影响,其野外参考价值要打折扣。
脚趾:多本书中都提到飞行时脚趾露出尾巴的程度,按露出长短排序为:针尾>扇尾>大。一些文献还说到针尾和大沙锥的趾头颜色有异,但也作不得数。
翅尖:《中国鸟类志》等书反复提到了站立时翅长和尾长的比较。针尾沙锥站立时尾刚达翅尖或突出不明显,大沙锥站立时尾明显超过翅尖。关于这一点,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印证。值得强调的是,鸟的尾羽和飞羽都会磨损和更换,会影响比例。
总结全文:腹部横纹密布的是林沙锥,但是林沙锥不一定都是腹部横纹密布的;孤沙锥显得花里胡哨;澳南沙锥不容易见,暂忽略;扇尾沙锥肩羽有一侧极宽的浅色边缘(限成年),翼后缘白斑明显,翼下有大块白斑;大沙锥和针尾沙锥在外观上没有可辨识的差异,必须上手看尾巴。
(End)
最后,请大家多多关注林沙锥研究项目,希望大家多观察身边常见的沙锥。
感谢以下单位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