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的好处,是在特斯拉Model S的基础之上,把整车线束从3公里缩短到了不足2公里,进一步节省了20公斤左右的重量,和300美元的成本。
而对车主来说,最直观的感知就是车机非常流畅,而且能用语音控制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多了。
有趣的是,这套电子电气架构的设计逻辑,完全符合马斯克推崇的“第一性原理”。
它是从ECU控制的本质出发,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布置,然后尽可能追求高效和简洁。
难怪日本经济新闻在拆解一台特斯拉Model 3之后,会那么惊讶地得出结论:
特斯拉在电子电气架构上的进度,比丰田和大众要领先整整6年。
总结下来,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和ECU、和线束之间的斗争史。简单、高效,才是电子电气架构的终极追求。
03. 新一代的电子电气架构
看到这里的小伙伴,应该会好奇:为什么没说Model 3属于电子电气架构的4.0时代?
这是因为从Model S到Model3,特斯拉直接越了个级!
中间还隔着华为、恩智浦这样的第三方供应商。
按照 2017年博世公布的战略图,博世将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分为三大代,六小代。
我们刚才聊到的1.0、2.0和3.0时代,就是从下到上的三个小代,分别属于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和域集中电子电气架构。
而4.0时代的华为,更像是“跨域”融合这个阶段,但并没有采用高算力的中央计算单元。
所以像Model 3一样,在“跨域”融合的基础之上再增加一颗强大的“大脑”,就是目前电子电气架构5.0时代的产物了。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智能电动车,采用的也都是类似的电子电气架构。
至于小鹏在发布会上宣称“领先行业一代”的X-EEA 3.0电子电气架构,目前还没有透露过多具体的技术细节。
等有消息之后,社长会在第一时间了解清楚,再和大家聊一聊。
而未来电子电气架构发展的最终方向,又颇有几分“大道至简”的意味。
马斯克之前号称要把Model Y的线束用PFC柔性印刷电路缩短到100米,这是一种当时只用在NASA火星车上的技术。
但从知乎拆车的数据来看,Model Y的整车线束长度超过1.9公里,似乎是由于成本、质量等问题,并没有成功替代。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大的机会其实是云端计算。
既然车载功能越来越多、中央运算单元的负载也越来越高,甚至在肉眼可见的未来,智能汽车将会变成融休闲、办公、休息于一体的移动场所。
理论上最优秀的方案,就是把车内的ECU都采用高速无线连接,甚至连域控制器和中央运算单元都可以放弃,直接丢给云端就好了,车里可以只留一个中央网关。
就比如广汽最近推出的星灵电子电气架构,就采用了5G+云计算的方案,作为电子电气架构6.0美好的设想。
如果真的实现了的话,电子电气架构又会回归原本最简单的状态。
到那时,或许社长在车里连上一个手柄,就能玩云端的赛博朋克2077了。
04. 写在最后
平台更重要还是电子电气架构更重要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其实就好比关公战秦琼,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作为骨架的平台固然重要,作为肌肉的硬件也同样重要。没有骨架和肌肉,就没有神经系统承载的空间。没有平台作为基础,汽车也没有驾乘体验可言。
但电子电气架构,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在汽车上的科技体验。它比起天花板肉眼可见的机械素质,未来的可能性几乎无限。
毕竟这场科技进步的浪潮,已经从软件开始。以前影响了电脑和手机,现在影响了家居和汽车,未来会更会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至于科技进步的终点是人工智能还是硅基生命,或许要等到几十年上百年之后,才会得到真正的答案。
那个时代,相信有很多人和社长一样,都非常期待。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gOm65G4QM_H3sGnrThZYg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