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相比于这个感性版的解释,我更愿意相信另外一个理性版:曾强注意到以色列开发出的网络电话生意,于是在中关村成立公司,买断了网络电话的中国独家经营权,并在1996年与联通成立了合资公司,他与瀛海威谈的合作就是关于这项业务——既然要经营网络电话,就当然要先把上网环境给大家准备好,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应该只是一个更大生意的前台。  


 


无论你相信感性解释还是理性解释,有一个事实是明确的,那就是曾强并不是为了开网吧而开网吧。  


另一个因开网吧载入历史的人也不是。  



 


1962年出生在山西的王跃胜,只比曾强大一岁,在曾强认为每道高考数学题都有两种解法、提前一小时交卷考进清华的时候,王跃胜高考落榜,算上补习的时间,他一共读了六年高中,但最后也没拿到任何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补习期间,他家中的唯一经济来源只有    15    只母鸡下的鸡蛋。  


读书的路走不通,王跃胜只能去做煤矿工人,但煤矿的工作太苦,王跃胜坚持不了。1982年,他凑了    200    块钱做水泥预制构件,到    1985    年又开始偷着卖油料,到    1992    年允许私人经营加油站的政策出台时,王跃胜的油库已经有    800    吨的储量,到了    1997    年,他名下已经拥有    12    家加油站。富起来之后,王跃胜并不满足,他认为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于是坐上火车,奔着中关村来了。  


迎接王跃胜的中关村是名副其实的村子,绝大多数都是平房,因为要铺设管道,马路还被掏个稀烂。一边是萧条景象给富翁带来的落差,一边是北大等名校对落榜生带来的刺激,王跃胜在复杂的情绪中围着中关村转了几天,终于在一家名为罗格因的网吧(显然是    Log in 的谐音)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景象:一屋子大学生。他意识到,除了大学,网吧也可以网罗人才。  


1998年的情人节,王跃胜的网吧在北大南门开业了,和高材生们喜欢用英文谐音取名不同,王跃胜的要求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会读会写,笔画加起来不超过十画,最终,他给网吧起名“飞宇”。    25    台奔腾    166    电脑,加上一间    128    平米的屋子,花了王跃胜    80    万。  


起初,会上网的人并不多,王跃胜就专门雇人来做免费指导,看大家觉得费用贵,他就把凌晨的时间调为10    /    小时,其余时间    20        /    小时,甚至,还一度打出过早上    7    点到    9    点免费的告示。在这个做了    16    年生意的人面前,北大学生们丢盔卸甲,心甘情愿地掏出自己的生活费,因为他们真的没有任何理由拒绝飞宇。  


 


距离第一家店开业短短8个月后,王跃胜在旁边的房子又开出第二家店,之后是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所有的店面打通,招牌也统一都叫“飞宇”,最夸张的时候,这里有    1800    台电脑,比北大全校的电脑还多,每天,有超过    1.6    万人在这里上网,每台机器几乎都是昼夜不停地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