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事评论 >> 香港折叠:权贵乐土与平民末路-第2页
他们住处狭窄,连做饭的地方都没有,待客说事只能转战平价的茶餐厅。用酒楼一半的价钱吃到粥粉面,就是茶餐厅最大的金字招牌。
2003年非典事件,香港一万多家餐厅倒闭了五分之一,但是其中几乎没有茶餐厅。香港人没有想到,茶餐厅没有败给非典,却败给了房价。
陈诚记茶餐厅在尖沙咀做了30年,被迫搬到加拿分道地库之后,仍然抵挡不住高房价的冲击而关门。“香港生意根本没得做,人情味都没了……已经搬到地库了,还要往哪里搬呢?”
“屈臣氏、百佳、和记电讯、7-11、惠康...... 看着一间一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有无比的感动。香港内一切的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祝福与钦赐。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当然,香港传说中的三位一体就是他们: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他们的力量远超人类,为香港建起力场、为打工仔遮风挡雨、使香港免受风球、暴雨的侵袭。他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
电力系统,由李嘉诚和嘉道理共享;零售业,由李嘉诚和英资的怡和共享;燃气和巴士系统,由李兆基独占……最赚钱的房地产,更是由六大家族共享。只要香港人还活着工作一天,就逃不掉给六大家族交税的命运。
1984年9月27日,《中英联合声明》草案要求:1997年香港回归前,港英政府每年卖地不能超过50公顷。这是大陆提防英国的一手棋:崽卖爷田不心疼,就怕港英政府把地全卖光了,狠赚一笔再拍拍屁股走人。但是港英政府还是玩了一手花活,虽然你不让我多卖地,但我可以把有限的土地卖得贵贵的——这叫囤积居奇。八十年代开始,香港地价一路走高,背后是各路神仙斗法:船王包玉刚悄悄从海上生意抽身,推平了货仓,建起了后来香港最贵的商场海港城,他的女婿更是大手笔,建了一座“铜锣湾时代广场”;
郑裕彤吃下了大屿山愉景区的三四五期工程,赶上90年代初房价暴涨时卖出,赚得钵满盆满。嘉道理家族走高端路线,牢牢把控半岛酒店、九龙酒店、山顶凌霄阁、圣佐治大厦;地产大佬李兆丰恰恰相反,专门收购半山、铜锣湾、湾仔、北角及鱼涌的旧楼……90年代中叶,消费者委员会做过一次调查:55%的新建楼盘,来自四家房地产公司。此时大局已定,不存在新入局者,只剩下几家寡头谈笑风生。在香港做房地产商,可能是最幸福的事情,就连钉子户问题都不是问题。半山有一栋楼龄47年的旧楼,一直和地产商拉锯谈判,到2010年,房地产商突然放弃了谈判。因为这时,香港立法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楼龄50年以上的旧楼,只要八成业主同意,就可以拆迁安置。
加载中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