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20-03/15/content_1213019.htm?div=-1
古船博物馆的尤子元。
珊瑚
龙宫翁戎螺
峡山村的海边风景。
三月,对于宁海强蛟镇峡山村来说,还不算旅游的最佳季节。因为疫情的缘故,路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几个村民搬把靠椅坐在家门口,眯着眼睛,享受着阳光下的安逸。海风吹来,扯得岸边渔船的旗帜“飒飒”作响。
靠海而立的蓝色小楼,黄仁普推开三楼露台的门,有些许阳光偷偷溜进来,洒在玻璃柜里的贝壳身上,泛起珠玉的光芒。二楼展厅背后仓库里, 150多种大小各异的海胆标本按编号依次排列。如果没有这场疫情,一场策划已久的海胆主题展在春节就该展出;相隔不到四百米的临街,尤子元打开了自家古船博物馆的大门,展室里的70多艘古船模悠悠地散发着岁月的光芒;与此同时,靠岸码头的渔船餐馆边,年轻的尤逸闻正忙着招呼人把渔文化展示厅中的玻璃柜全部擦一遍,这里陈列着400多件与渔文化有关的老物件,都是他父亲四处收集来的“宝贝”。
这里有最美丽的海底“宝贝”
这是一个典型的海岛渔村,位于宁海北部的象山港尾,曾名峡口。村民以明洪武年间从南田迁入的尤姓为主,还有周、陈、王、李等多姓。村民历来从事渔业为主,延续着传统的渔家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黄仁普的海洋生物博物馆很好找,蓝色的三层小楼,面朝大海,迎风矗立。这是浙江省首家私人海洋生物博物馆,在2018年中国十大最美湿地场馆评选中,这家博物馆获得了第七名,是全国唯一的县级馆。进入博物馆,各种珊瑚、贝壳、甲壳、化石、海捞等藏品令人目不暇接。博物馆共分三个展示区,展厅面积共1250平方米,一层为珊瑚展示区,二层为贝壳展示区,三层为鱼类、甲壳类展示区,共有展品千余件。这是他积累了20多年的收藏所得。
黄仁普是宁海人,年轻的时候,三百六十行里做过几十行,后来听人说卖贝壳赚钱,就做起了生意。没想到,在四处收集的过程中,自己慢慢痴迷起来。贝壳珊瑚越积越多,对它们的热爱也越来越强烈,最后干脆回到家乡开起了这家民间博物馆。
一走进海洋生物博物馆,很容易被一丛丛、一簇簇的珊瑚吸引。一楼展厅模仿海底世界而建,色彩多样、造型各异的珊瑚点缀其中,红珊瑚、蓝珊瑚、陀螺珊瑚、菌状合叶珊瑚、壳形足柄珊瑚……珊瑚品种之多,曾吸引国家海洋博物馆的专家17次前来参观研究。
“开始是喜欢,后来就想深入地研究,当时很难找到有关珊瑚的专业书,我便跑到台湾去找资料,一张张图片比对,一点点了解。”对着这些珊瑚,黄仁普如数家珍。
为了寻找这些海洋里的“宝贝”,黄仁普吃尽苦头,跑海南、广东及越南、菲律宾……其中有一套龙宫翁戎螺,他找了15年。
“龙宫翁戎螺是世界上最珍稀的海螺之一,拥有‘贝类之王’的美誉。因为它生活在80米至200米的深海海底礁石缝中,想要找到极为困难。1968年之前全世界发现保存的只有2个。由于一直没有发现过‘翁戎螺’的活体和新鲜的螺壳,科学家们一度认为它在数百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 黄仁普无数次奔波在福建、舟山等沿海一带,找了15年,终于收集到大大小小12个。还捐了两个给广东省博物馆和中国湿地博物馆。
每个藏品,黄仁普都记得它们来自哪里,有什么故事。他希望这里不仅能向参观者展示海域文化,更能让观众认识到保护海洋生物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海洋研究做点贡献。
把记忆中的古船留下来
与黄仁普不同,尤子元对博物馆的未来并没有想得那么长远,古船博物馆的建立,单纯是因为对自己年少时船上生活的怀念,“想把记忆中的船保留下来”。
峡山是船的故乡,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尤氏先祖尤奉信,驾船自南田临门来到峡山定居,世世代代以海为田,以船为家。 尤子元17岁上船,熬成了船老大。后来虽然不做了,但船的样子刻在了他的心里。“以前的船都是木制的,没有发动机,行驶靠的是风帆、船撸。到上世纪70年代,宁波的木船上才装上了发动机,再到八九十年代,装有发动机的木制船就没有了,都被铁壳船取代了。我看到这种船马上就要失传了,就想把它们收藏起来。当初还没有办古船博物馆的想法,后来越收藏越多,最后用了家里的15间房办起了这个古船博物馆!”
尤子元告诉我们,自从兴起收藏古船的念头,他就开始往全国各地跑。他发现为了适应地域特性,各地的船都有各自独有的造型,用料、工序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一定要到当地找做过的船工师傅,才能精确复原。我这里的每一艘船都有历史和故事,比如在广东,我碰到一位老师傅,他说我帮你复原的这个广东船是有特殊意义的,那是在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时候立下汗马功劳的船,所以他用什么样的材料,用途是什么,都讲给我听,我把这些都清清楚楚地写在说明书上。”
苏北沙船、钱江橹旦、广东花船、山东烟台风力船、广西钦州湾龙船……还有宁海本地的绿壳船、绿眉毛,虽然只是按1:10比例原样缩小的船模,但因为都是由当地造船的老师傅手工打造,每个细节都力求跟原版一模一样。
古船博物馆开馆时,他还邀请了一批老船员前来参观。逼真的船模激起了许多人的回忆。
“其实这里的老物件都是我老爸收藏的,他10多岁就上了渔船,我爷爷更是在船上待了一辈子,所以他对这些有感情啊,看到船上的老物件,就忍不住买下来。”码头边,尤逸闻打开渔文化展示厅的大门,玻璃柜里展示着过去的渔船里曾经用到的东西,小到指南针,大到风箱、船桨、发动机,柜上挂着一排渔网和鱼篓,还有油灯和滑轮。“二十多年前,家里的船卖了,后来我父亲就开始淘这些部件,慢慢的家里都放不下了,所以就专门弄了这间房来放置。我想想,现在很多人都没见过这些东西,所以干脆做成一个小的博物馆,让大家免费参观,也算是对峡山的渔民生活作一个了解。”尤逸闻笑称与父亲有代沟,与这些粗犷的老物件相比,他更爱做打磨砗磲、珊瑚和珠子的事儿,但他也明白,对于父辈来说,这个小博物馆承载了他们的少年记忆。对于峡山人,这里则承载着历史和回忆。
夕阳西下,峡山村被笼罩在柔和的光芒之下,退潮之后的滩涂,露出弯弯曲曲的港汊。再过几个月,等夏日来临,这个被评为3A景区村庄、省非遗旅游景区、中国传统村落的小村将再度热闹起来,村里的博物馆也将继续诉说它们的美丽故事。
记者 张海玉 文/摄 通讯员 吴立高
目前有1条大神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