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紫萼

2.jpg

栀子

3.jpg

萱草

4.jpg

栀子

    □张海华 文/摄


    一旦进入5月,夏天就已经在前面招手,而山里的野花也明显减少。那些生于森林中的草本野花,通常在暮春之前就结束了花期——因为,到了初夏,落叶树已变得枝繁叶茂,让树下的草本植物难以获得充足的阳光。不过,初夏时节,在山中溪流或古道旁,仍有不少美丽野花迎来盛花期,其中,就包括被称为“忘忧草”的历史名花:萱草。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自古以来,萱草频频出现在中国古典诗歌与绘画中。最早提到萱草的古诗是《诗经·卫风·伯兮》,全诗如下: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此为女子思夫之诗。其大意是,丈夫服役出征,久久不归,妻子在家日夜思念,无心打扮,乃至头疼心痛。诗中提到两种野花,即飞蓬与谖草(即萱草),这里先说萱草。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几句诗的大意就是:“哪里能得到萱草呢,我要把它种在北堂(树,种植;背,即屋子北面)。每天盼你念你,我已忧思成疾。”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有“萱草”条,其中说:“《诗》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谓忧思不能自遣,故树此草,玩味以忘忧也。吴人谓之疗愁。”


    何以忘忧?唯有萱草。因此,在古人眼里,就文化、心理层面而言,萱草起初的意义是解忧、忘忧,故得俗名“忘忧草”。后来,萱草又被民间称为“宜男草”或“宜男花”,因为人们相信怀孕妇女佩戴萱草,就可以生儿子。这当然只是迷信而已。


    在古代,萱草在民间即已普遍种植,常植于后院。住宅通常坐北朝南,位于北边的后院是家眷居住之地,因此后来人们又以“北堂”或“萱堂”来作为母亲的代称。从此,萱草成了中国的母亲花,经常被诗人咏唱。如唐朝诗人孟郊《游子》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元代画家、诗人王冕《今朝》诗的前四句为:“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顺便说一下,后世出现了“椿萱并茂”的用法,这个成语分别以椿树和萱草来指代父亲和母亲,意谓父母都很健康。以萱草比作母亲,典故出自《诗经》,那么为何用椿比作父亲呢?《庄子·逍遥游》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因大椿长寿,故古人用来作为父亲的代称,表示祝福。


    萱草:黄花菜的近亲


    萱草,为阿福花科(原被划入百合科)萱草属的多年生草本,在国内分布很广;花期较长,可以从5月持续到8月。在宁波,如今在城市公园里也大量种植了萱草,它们在5月中下旬就开始盛开花朵;而山里的野生萱草,要到6月才进入其盛花期。


    野外的萱草,多生于溪畔或较阴湿的山路边。6月,行走于原生态环境良好的四明山中,不难看到一种硕大的橙色野花,那就是萱草。萱草花叶俱美,大丛的碧绿的条状叶纵横交错,粗壮的花葶从绿叶丛中挑出,高度为60-100厘米,顶生数个花苞,花儿依次开放,通常晨开暮谢。萱草的花很大,近漏斗状,花色从橘黄到橘红皆有,极为艳丽;6枚花被片(当无法区分花萼还是花瓣时,就合称为“花被片”)边缘微皱,前端稍稍反转。


    对了,大家或许吃过黄花菜吧?黄花菜与萱草其实同属于萱草属,前者的花朵黄色,且比较瘦长;而后者的花则呈橘黄或橙红,花形接近漏斗状。黄花菜含有少量有毒的秋水仙碱,通常先制成干品,再经过高温烹煮或炒制,即可食用,是佐餐佳品。但萱草含大量秋水仙碱,不能食用。


    另外,既然讲到了《卫风·伯兮》,那么就顺便说一下诗中提到的另一种野花,即飞蓬。诗云“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这里的“飞蓬”,为菊科飞蓬属的植物,这类植物在宁波最常见的是一年蓬与费城飞蓬(也叫春飞蓬),均为外来归化物种。前者花期很长,从春末持续到秋季,而后者的花期主要在4月。飞蓬属植物的花朵为头状花序,看上去像散乱的头发,在诗中比作蓬头垢面的样子。故诗人又说:“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翻译成现代大白话就是:“我岂没有化妆品?可是打扮好了又能给谁看呢?”


    野花变家花


    前文提到,萱草在宁波的公园绿地中广为种植,其实,类似的乡土野花变身为人工栽培的“家花”,还真不少:初夏的花还有栀子、玉簪,秋花则有大吴风草等,它们都是花叶俱美、特色鲜明的花卉。这里不妨为大家介绍两种初夏名花:紫萼(别名“水玉簪”)和栀子。


    紫萼为百合科玉簪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溪流边,花期跟萱草差不多,因此有时可以在萱草的旁边看见紫萼。它的绿叶呈心形、卵形或卵圆形,较宽大,形态优美;长长的花序梗上开着多朵淡蓝紫色的小花,微呈喇叭状,清丽可人。在宁波的绿地中,也常常可以见到栽培的玉簪属的花,有玉簪、花叶玉簪和紫玉簪。除紫玉簪外,这些花儿的花色较白,最多只有淡淡的紫纹。


    当然,较之于玉簪,更为大家所熟悉、也更常见的是香气扑鼻的栀子花。栀子为茜草科栀子属的常绿灌木,据说是因为这种植物的果实的形状像古代的青铜酒器“卮”,因此古人就给它命名为“栀子”。栀子在国内分布较广,在宁波的山区也很常见,花期在5-7月,盛花期在6月。栀子的花为单朵生于小枝的顶端,花色洁白,具有浓郁的芳香。跟忍冬(俗称“金银花”)一样,栀子花初开时为白色,快萎谢时转为黄色。


    野生的栀子花为单瓣,花瓣常呈卷曲状,使得整朵花看起来像是一个风扇;而作为园艺种的栀子,其花朵也是白色、芬芳,不过多为重瓣。我个人认为,重瓣的栀子花反倒失去了野花的那种简约、清丽之美。


    人们常说“家花哪有野花香”,其实,只要运用得当,野花亦可变“家花”,都可令人赏心悦目,见之忘忧。从园林绿化的角度看,尽量少引种那些容易“水土不服”(或与城市气质显得较为违和)的外来植物,而多多优选、培育一些美丽的乡土野花,将其引入城市,岂不是美事一桩?


转自: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23-04/30/content_135981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