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设计是超长焦镜头上的标配,一般可以把镜筒长缩短到焦距的70%甚至更低,但简单型望远设计往往意味着主光线角放大率明显偏大,让枕形畸变的校正变得比较困难(当然,数字时代可以通过后期进行校正),光线高度很高、光程较长也意味着二级光谱也会随焦距的增加而增加,需要性能更出色的材料来进行校正,这也是为什么萤石主要应用于长焦具体的原因。所以以前的超长焦大光圈前组正镜的尺寸都相当复杂,外形上很经典的代表作是1970年代的尼康600mm F4 IF-ED:

它的结构是这个样子:

整个镜头的长度为460mm,望远结构明显降低了它的长度,但却没有解决甚至还放大了另一个缺点:笨重,巨大的多镜片前组还让它的整体重心非常靠前,而改进这个问题的方法严重依赖于光学材料,如果前组使用少量镜片则意味着要么采用高折射率镜片,但这意味着像差明显增加,后组校正困难,而如果选择低折射率镜片又会导致系统长度变大,所以那个年代采用复杂前组设计也无可厚非。而且可以明显看到随着材料的不断进步,前组除第一片之外,因为无限远处对焦时,焦距/光圈F值得到的入瞳径最大,在大光圈的前提下系统初始口径基本受制于此而难以小型化,但后续镜片逐渐往后移,却往小尺寸化发展。到目前最新一代,比如佳能600mm F4 III和索尼640GM,第一组已经可以用单镜片来实现:

而且品牌之间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采用了非常近似的方案,最关键的第一片使用了具备一定折射率,但同时阿贝数和异常分散性也够高的新材料,比如PCD51/SFPM2,这样一来即便是与第二片有较长的间距,也不会对后组校正造成很大的难度,毕竟佳能接上的就是一个正萤石-高折射负-正萤石组合,索尼更是直接怼了3片萤石,还把对焦镜片做了非球面处理,长焦镜头很关注的倍率像差在这种组合下可以得到有效校正,再结合碳强化镁合金镜筒材料,轻量化才逐步得以实现,当然,材料和试制成本也蹭蹭蹭往天上飞了……

在材料和工艺相同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想要进一步的轻量化该怎么办呢?第一是(不改变像场的情况下)缩小光圈,自然而然就能降低对镜片数量和性能的需求,进而大幅缩小镜身尺寸,而且成像效果在不需要高成本的情况下就能收敛得很好,目前仍在售的最简单粗暴的例子就是佳能400mm F5.6:

很简单的6组7片望远结构使它有相当长的后截距,但重量只有1250克,比大它一档光圈还用上DO镜片的400mm F4 DO轻了850克,前口径甚至只有77mm……可见光圈对长焦镜头体型的影响,在小光圈的加持下也更方便做变焦设计,比如索尼200-600mm F5.6-6.3。

第二种方法是缩小像场,光学设计本身是可以缩放的,在市场允许的情况下就能做这样的设计,代表案例就是1英寸底等效24-600mm F2.4-4的索尼RX10 M4,它的实际物理焦距仅仅是8.8-220mm,光线高度也大幅降低,镜片尺寸从而缩小,可以放心上特殊镜片来堆规格,整机重量与APS-C套机差不多,便携性很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