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21-07/23/content_1282075.htm?div=-1
张海华 文/摄
最近一两年,“内卷”一词忽然流行了起来。其实一开始我也搞不懂这个词的含义,后来专门查了查,方知它有多种含义,而现在实际使用的,是其引申义,大致意思是“向内演化”,指那些无实质意义的内耗、被迫竞争等。不过,我这篇讲鸟类故事的文章的标题,只是借用了一下这个网络热词,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含义毫无关系。
有一类鸟,叫做“卷尾”。在华东地区,可以见到的卷尾有3种:黑卷尾、灰卷尾和发冠卷尾。而在宁波,前两种较少看到,最容易见到的就是发冠卷尾,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其尾羽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末端向上和向内反卷,形成独特的造型。
尾卷如机翼,最擅捕飞虫
早些年,卷尾被划为鸦科卷尾属的鸟类,也就说,它们和乌鸦、喜鹊、红嘴蓝鹊等是属于同一个科的鸟,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倒也没错,论嘴型,卷尾的喙虽不如乌鸦那般粗厚,但外形比较接近;论脾气,它们和其他鸦科鸟类一样都是火爆性子,凶猛好斗,敢于围攻猛禽。
如今,卷尾已独立为一个科,即卷尾科。上述3种卷尾在国内大多数地方都属于夏候鸟,即春天从南方飞来进行繁殖,早秋时往南迁徙,飞回越冬地。但奇怪的是,黑卷尾与灰卷尾在宁波境内却鲜有繁殖记录,它们似乎只是在春秋时节迁徙路过宁波。只有发冠卷尾,每年都到宁波的山里“度夏”,谈婚论嫁,养儿育女。而且它们数量众多,在山里,只要多加留意,就不难见到。
若远看,发冠卷尾就是一只体形中等(比棕背伯劳大一点,比乌鸦明显要小)的全黑的鸟。若在较近距离用望远镜细看,我们会发现除了其头部确实为黑色外,其颈部、背部、胸部的羽毛都是黑色中泛着蓝、绿或紫的金属光泽,胸前的羽毛更是有很多闪烁的斑点,这在阳光下特别明显;翅膀则是蓝色的,同样具有强烈的金属质感。当然,除了羽色特征,我们一定还会注意到,它的头顶至后颈披着好多根丝发状的冠羽。发冠卷尾雌雄羽色相近,较难分辨。不过,在繁殖期,雄鸟的冠羽会比雌鸟更长。
上述3种卷尾的尾羽都呈深叉状,但只有发冠卷尾的尾羽末端是明显上翘、内卷的,形如竖琴,亦似民航飞机的机翼。我很好奇,发冠卷尾的尾巴为什么会长成这样?据说,按照专业的说法,客机机翼末端向上翘起,是为了“减小翼尖涡流引起的诱导阻力”,简言之,就是可以在飞行时更省劲、节能。那么,如果可以参照的话,发冠卷尾之“卷尾”,是否具有类似的作用呢?即可以让鸟儿在空中追捕昆虫的时候更灵活、更省力?
小结一下:头顶有丝状冠羽、尾羽上翘而卷,故名发冠卷尾。
目睹发冠卷尾育雏
我第一次见到发冠卷尾,是在2006年。那年5月底,单位工会组织员工到东钱湖畔休养。那时我刚迷上拍鸟,兴致很浓,基本上都把休养的时间用来到酒店附近的山林找鸟了。第一天就拍到了一对发冠卷尾,给自己“加新”了,特别高兴。次日一早,便又去老地方找发冠卷尾。犹记得,那日在火烫的阳光下,我一动不动地躲在灌木丛中,把衬衫罩在头上,这样既可防晒,也能起到伪装的作用。但那次我并没有拍好,因为它几乎全身乌黑,又藏身在树叶下,因此很难准确曝光,以再现其羽毛的细节和色彩。
后来,尽管每年都会见到发冠卷尾,但遗憾得很,我并不曾拍到令自己满意的照片。有一年初夏,我在鄞江镇晴江岸的古树林里,偶尔看到一只发冠卷尾在溪畔的枫杨树上筑巢,巢的位置离地并不高。发冠卷尾的巢也呈碗状,但“碗底”并不是安放在树干上或枝丫间,而是鸟儿通过编织、缠绕的方法,把巢悬挂在两个分叉的树枝之间。
这本来是个观察和拍摄的好机会,但谁知,等我几天后再去时,发现这个巢已经被弃了。我估计,晴江岸的游客太多了,而这个巢又如此暴露,鸟儿后来觉得不安全,就只好舍弃了。
今年6月下旬,我偶尔经过龙观乡的清源溪,见到溪畔的树枝与电线上,都有发冠卷尾停歇,而且它们的嘴里叼着食物。当时我心里一动,心想这里莫非有发冠卷尾的巢?于是赶紧到车里拿出相机与长焦镜头,静静地站在溪边仔细观察。几分钟后,我就确认,有个鸟窝就在我身边的枫杨古树上,而且,5只雏鸟就站在巢边的树枝上。这些雏鸟的羽翼已经比较丰满,估计两三天后就可以单飞了。
两只亲鸟非常忙碌,几乎一刻不停地在捕虫,以满足那5张张得老大的小嘴。它们嘴里叼着的,有金龟子、蝽、蟪蛄(一种微小的蝉)等多种昆虫。我还亲眼见到,一只发冠卷尾飞扑到我身边的大树的主干上,以肉眼根本看不清的动作完成了捕食,一直等到它飞回到附近的树枝上,我才从拍下来的照片中看清,它刚刚逮到的是一只蜘蛛。
后来,我又在附近的枫杨树上找到了两个发冠卷尾的巢,那两个巢里的雏鸟都还很小。那时正是梅雨季节,次日,暴雨如注,我特意赶到清源溪边,就是为了观察在大雨中鸟儿怎么办。我看到,雏鸟尚小,都挤在窝里的,两只亲鸟会轮流出去觅食,多数时间保证有一只亲鸟趴在巢中,用自己的身体为宝宝们遮挡雨水;而那窝已经出巢的发冠卷尾,居然也有一只亲鸟始终站在树枝上,在雨中和孩子们紧挨着,另一只亲鸟则负责捕虫喂食,场景十分感人。
奇特的“安家” 与“拆家”行为
最后,必须说一说发冠卷尾的营巢策略。以我在清源溪的观察所见,从鸟巢所处的位置来看,我真的为鸟儿捏把汗。因为,这几个巢都位于树冠层的横向的树枝的近末端处,也就是说,几乎处在树枝最细弱、最柔软的地方,而巢的正下方就是宽阔、湍急的溪流,一旦雏鸟们在巢边你推我挤,一个站立不稳,就会掉落到急流中,必死无疑。我亲眼见到并拍下了非常惊险的一幕:那5只站在树枝上的雏鸟很不安分,经常有扑腾翅膀、轻轻跳跃等行为,有一次,一只雏鸟不慎下坠,它情急之下抓住了巢边的另一只雏鸟,被抓住的雏鸟也慌了,立即用爪子抓住了巢的边缘……两个小家伙犹如悬挂在悬崖边,奋力扑翅求生,惊险万状。好在,几秒钟后,它们都重新站上了树枝,无一落水。
那么,发冠卷尾的成鸟为何选择在树枝末端“安家”?其实,这都是它们有意为之,其目的是为了防范松鼠、蛇类等天敌来吞食鸟卵或雏鸟——因为细小的枝条末端,可以承受雏鸟的重量,而对掠食者来说,却是相当危险。
发冠卷尾“安家”方式不寻常,更奇特的是,它们居然还会有“拆家”行为。多年前的6月,我到位于河南的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鸟,遇见了一群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我跟学生们聊了起来,得知他们在保护区内重点研究发冠卷尾的繁殖行为,其中就包括部分个体存在的“拆巢”行为。
几年后,我在网上看到了相关学术论文。该论文中说:2007年发冠卷尾繁殖成功后,2008年在原巢树再次营巢的,平均每个巢出飞的幼鸟个体数为3只,高于2007年观察的平均出飞个体数(2.5只),更是显著高于2008年所有巢的平均出飞个体数(1.8只)。研究者据此认为,发冠卷尾对看中的原巢树的再次利用,有利于提升雏鸟的生存率;反过来说,有的发冠卷尾在当年繁殖完毕后,会回来拆巢,主要是一种防范行为,即它们喜欢这棵适合筑巢的树,不希望以后被别的发冠卷尾也用来筑巢。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