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20-04/12/content_1217107.htm?div=-1

1.jpg

1940年(宁波)镇海县辅币代用券


2.jpg

1940年宁波商会辅币临时代用券贰角


3.jpg

(宁波·慈溪)长河市临时铜币代用券壹分



(民国时期属宁波的舟山金塘)金三乡商店联合流通券壹角


5.jpg

1939年余姚县当业同业公会壹分券


6.jpg

(宁波·慈溪)浒山镇临时欠找券壹分


7.jpg

1939年余姚县商会铜币临时代用券壹分、伍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浙江的一些重要城镇相继沦陷。


    在1939年到1941年间,日军虽然没有全面侵占宁波,但在其严密封锁之下,宁波地区交通中断,正常供给停止,成为了一座孤岛。日伪为了劫掠铜材用于制造军火,暗中支持奸商在浙东地区大量套换铜元、镍币,导致浙东市面上的金属辅币非常匮缺。当时,国民政府避迁重庆,原本负责辅币(一元面额以下称为辅币)发行的浙江地方银行也避居浙南山区,印刷好的辅币无法运送到宁波。


    浙东的商家为了维持生计,只得以针线、火柴、糖果等小商品代替找零,有的商家甚至以小面值的邮票代用,但这些应急措施不足以应付辅币缺乏带来的困难。后来商家只好自制筹码替代找零,使用较多的是一种以铅与锡的合金制成的“镒板”,打上商号印戳及面额用以找零。还有一些商家则自制竹筹、木签,刻上名号后替代使用。只有少数上规模的商家与公司,利用民间杂铜,用来铸造代用铜币。这些筹码虽受商家资产信用担保,但由于形制不同而无法通用,商民为此怨声载道。鉴于各地出现的辅币灾荒,国民政府财政部于1939年3月,在全国金融会议上决定:暂时放宽国家银行货币专权,允许各地方发放小额票券,以救济濒临衰竭的战时地方经济。这是国民政府自1935年实行法币制度以来,初次放宽对地方县级基层政府发行货币的限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宁波地区(包括慈溪、余姚、象山、镇海以及舟山定海)的各级商会,自发地组织发行宁波地方辅币券。这些宁波地方纸币,为稳定战时地方经济秩序,缓解货币流通量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


    1941年4月20日,宁波城区被日军攻占。日军扶植的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储备银行票,面额从最初的1分、5分、1角、2角,直到后来的5千元、1万元、10万元面额。伪储备银行票是没有任何准备金的掠夺工具。伪财政部称:“嗣后人民纳税、汇兑及公私往来,一律行使新法币。”所谓新法币即储备票,声称“如有意存破坏、拒绝收受等情事,一经发现,定当依法惩处,不稍宽贷”。日伪在沦陷区强行推出军用手票和储备票后,宁波地区商会发行的地方辅币被迅速收回,从此消失。


    参考文献


    1 象山县钱币学会编,《钱币文集1999年——2015年》,《对象山商会票的讨论》。


    2 褚纳新,《余姚钱币》,《辅币灾荒中的浙东代用币》。


    3 竺桂良,《中国钱币界》杂志,2015年一月第一期总第九期,《石浦镇商会流通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