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20-08/29/content_1236485.htm?div=-1

1.jpg

油点草


2.jpg

中国石蒜


    张海华  文/摄


    今年出梅晚,7月的天气并不热,谁知到了8月,宁波反而出现了持续的晴热天气。乃至到了三伏天之“末伏”,最高气温还经常在35℃以上。不过,不管如何,物候已然在悄悄变化,让我相信这已经是夏天的强弩之末。其它不说,山里的植物可以证明这一点。最近,我多次进山,拍到了一些夏末常见的野花、野果,特与大家分享。


    八月野牡丹


    这两年,我热衷于拍摄野果,知道有一种名叫“地菍(音同“聂”)”的野果味道不错。我虽然早就拍过它的花与果,但起初并不知道这种果实可以吃,因此没有品尝过。后来看到花友孙小美在一篇文章里说:“(地菍)红到发黑的果子,摘一个,汁水把手指头染成了红色。吃一口,酸酸甜甜的,忍不住一边摘一边吃。”方知这贴地而生的不起眼的果实竟然是美味。


    今年8月,便又牵挂起它了。于是在周末立即出发,来到四明山中的海曙区龙观乡。当地的清源溪是一条有名的溪流,曲折幽深,原生态环境十分优良,我常去那里拍照。那天,我刚进入溪畔道路没多久,就见左边的山脚有好大一片地菍的花,而且每隔一小段距离就又是一片。


    这真的是一种花叶俱美的植物啊,虽然低矮如地被植物,但众多植株密集生长在一起,犹如一方绿色的地毯。“地毯”的主要部分是呈卵形或椭圆形的绿叶,叶对生,摸上去柔软如纸,叶丛中盛开着粉紫的花朵仿佛绣在毯上。蹲下来,仔细看,地菍的花的雄蕊十分奇特,有长有短,长的雄蕊前端弯曲且略膨胀,呈镰刀状。


    8月初的时候,地菍虽然已经结了不少果,但这些犹如极小的流星锤的果实多数还是鲜绿色,离成熟还差一段时间。因为,这小小的圆球形的浆果,刚开始是绿色的,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慢慢变成红色、深紫色与黑色,不同颜色的果子经常会长在一块儿,十分好看。到了8月中下旬,果实成熟了,我特意去摘了成熟的地菍果实尝尝味道,倒不觉得有如此美味,总觉得有点生涩的“青草味”,可能这就是很多野果的特色吧。


    地菍是一种属于野牡丹科的亚灌木,在长江以南广为分布。虽然名为野牡丹,但地菍与牡丹并无关系,后者是属于芍药科的。说起来,在三隐潭景区附近的一条古道,我也曾在8月中旬拍到过另外一种属于野牡丹科的野花,其花蕊的特征跟地菍十分相似,但我一直没弄明白它的准确名字。直到最近,我请教了宁波植物专家林海伦老师,方知这种野花的名字叫做“秀丽野海棠”。


    溪畔彼岸花


    在清源溪的上游有一块岩壁,其石缝间长着一种颇有仙气的植物——吊石苣苔,我很早以前就发现了,不过最近一两年很少来看它。


    这块岩壁位于溪流对岸,那天我拍完地菍就来到那里,先看到岩壁下的溪畔灌木丛里金黄一片,不用说,那些是正在盛开的中国石蒜,我以前拍过好多次。停好车,换上雨靴,正想涉水过溪流,咦,右手边竹林中怎么有一片开白花的石蒜?顿时心里一阵砰砰跳,暗想:某非今天撞了大运,见到传说中的珍稀的乳白石蒜了?记得在前几年,林海伦老师正是在龙观乡发现了这种稀有而美丽的植物。


    我顿时忘了吊石苣苔,赶紧走入竹林,仔细端详那种石蒜。只见其花色几乎纯白,亦无其它颜色的条纹;其花丝很长,伸出于花朵之外,每一枚雄蕊的顶端举着黄色的花药,十分显著。我当时不能确认这到底是哪一种石蒜,后来回家查阅资料,感觉这应该是江苏石蒜,而不是乳白石蒜——两者的花的区别其实很明显,前者花瓣纯白,而后者的花朵的背面可见显著的红色中脉。


    不过,林海伦老师在实地考察后打电话给我,说那也不是江苏石蒜,而应该是稻草石蒜。其理由是,这种石蒜的花瓣并不是纯白的,而是稍带一点黄色。


    顺便说一下,8月至9月,是石蒜科野花盛开的季节。石蒜,因有叶时无花,开花时无叶,花与叶永不相见,故有“彼岸花”之称。据林海伦的调查,在宁波的野外至少分布有8种石蒜,它们中最常见的自然是石蒜这“科长”大人本身了,因其开红花,故俗称红花石蒜。9月是红花石蒜的盛花期。


    那天拍完溪畔的两种石蒜,走到熟悉的岩壁下,略一搜索,果然看到了吊石苣苔的花,可惜盛开的只有一朵,还有若干朵尚为花苞。吊石苣苔是属于苦苣苔科的野花,植株为常绿小灌木,附生于阴湿的岩壁或古树上。花冠为长漏斗状,呈淡淡的蓝紫色,清秀可人。


    油点草开花了


    8月中旬,去了一趟奉化西坞的笔架山古道,发现油点草已有少量绽放。我的一个朋友常说:“油点草开花了,就意味着夏天就要过去了。”


    油点草是一种百合科的多年生草本,不大常见。它的绿叶上常生不少灰黑如油迹的斑点,故名“油点”。不过,据我个人有限的观察,似乎在春天的新叶上比较容易见到这种油斑,而到了夏末秋初的盛花期,叶子上很少见到油斑。较之于叶子上的斑点,油点草的花更显奇特。浙江的资深植物爱好者“小丸子”在其博客里说:“(油点草的)小花显得小巧玲珑,十分诱人,我以为它像极了一盏台灯。如果能够栽种成功,放在案头,装点书桌、窗台、茶几,肯定别具风味。”


    还有一位网友描述得更为仔细,也更有想象力:“油点草的花苞就很奇特,感觉像是有只红色条纹章鱼要从一个桶里钻出来。开花之后样子更加奇特……就像小丑头上的帽子……或许,山里的神秘精灵会把油点草花摘取当帽子用。”


    为什么油点草的花会给人以这些想象?那是因为,它的花分上下两轮,造型非常精致:下面一轮,是反折的花被片,呈白色或淡红色的,上有紫红斑点(此乃“蜜标”,具有诱导昆虫前来停歇、采蜜的作用),其基部膨大成囊状;上面一轮,有6枚雄蕊,它们先向外伸出,有着很多花粉的顶端却又向下低垂——看上去有点像一把板刷。


    油点草的花这么奇特,是为了诱导昆虫为其授粉。我曾见到,一只熊蜂飞来停在下轮的花被片上,低头往囊状的基部探寻花蜜。不过,小花留给它的空间实在不多,因此当这只熊蜂在那里蹭来蹭去时,它的背部就沾满了低垂的“板刷”上的花粉。而当它飞到另外一朵花上重复刚才的过程时,背上的花粉自然而然被带到了另外一朵花上,从而完成了异花传粉。


    那天,除了油点草,还看到了鸭跖草、醉鱼草、海州常山等很多野花,它们的盛花期都在夏末秋初。鸭跖草有很多俗名,如竹叶菜、碧蝉花、翠蝴蝶等。实际上,还是这些俗名更为形象。它的叶子形状很像竹叶,故名竹叶菜。而由于它的花的造型十分独特,如作势欲飞的昆虫,故又有碧蝉花、翠蝴蝶之称。提到鸭跖草,人们常爱引用宋代诗人杨巽斋的《咏碧蝉花》:“扬葩簌簌傍疏篱,薄翅舒青势欲飞。几误佳人将扇扑,始知错认枉心机。”


    山里的醉鱼草就更多了,其穗状花序上集生了很多紫红色的筒状小花。这种植物有小毒,据说将其捣碎后投入河中,能将鱼儿麻醉,便于捕捉,故得名“醉鱼草”。


    当9月来临,山里的各种菊科植物也将陆续绽放,又到了赏秋花的好时候了,大家不妨常出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