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wiki

撰文 | 阿娴

校 | Ziv
只要你养过猫就不难发现,平时再张牙舞爪的它们,都有一个致命弱点,俗称“命运的后颈”。只要捏住这里,就像按下了关机键,猫咪变得非常乖巧温顺,任你摆弄。

幼崽:无所谓只是有点累|Gifer

其实,不仅人类捏着猫咪的后脖颈会这样,如果你看过《动物世界》就会发现,无论是日常觅食还是躲避天敌,许多成年母猫在转移自己的幼崽时,都会通过咬住幼崽的后颈来帮助这些行走尚不利索的幼崽。久而久之,小猫咪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幼崽在被叼着的时候,会紧缩身体,安静不动,这样的反应不仅有利于猫妈妈提高自己的行动效率,幼崽也能避免因为调皮乱动而出现掉下来的情况。
所以,当人们去捏它们的后颈时,小猫咪会误以为是来自妈妈的爱护行为。这一条件反射被研究人员命名为掐捏诱导行为抑制现象(pinch-induced behavioral inhibition,PIBI),具体变现为动物的脊椎卷曲拱起、身体静止、尾巴顺从地夹在两条后腿之间

猫:首先我没招惹你们任何人|参考文献[1]

然而,通过捏猫咪的后颈来抑制它们的活动并不是所有猫咪都适用,这种反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有研究人员使用了142只猫(72只母猫和70只公猫)和三个夹子来观察掐捏诱导行为抑制现象,结果发现所有的幼猫都有相应的条件反射,但是成年猫中有近一半的猫咪对此无动于衷。此外,相比于母猫,掐捏诱导行为抑制的效果在公猫中下降的更为明显
如果你家猫已经脱离妈妈两三年,长成一个十几斤重中年油腻猫,国际关爱猫咪协会及国际猫病协会并不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它们。一部分原因是它们可能已经随着年纪增长,忘记并缺少相应的反应机制,反而会因为突然离地产生应激反应和更为强烈的防御性攻击;另一部分的原因是可能会因为自身太重使得脖颈部分肌肉无法承受重量,从而导致猫咪的颈部软组织受损
还有许多温和的措施可以减轻猫咪的压力的同时,还能很好的控制它们,比如用一张超大的毯子包裹住它们。

(图源vetstreet.com)

与猫同为猫科动物、拥有着96%相似基因的老虎,是不是捏住它们的后颈肉也会产生相同的掐捏诱导行为抑制现象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并不是猫咪的“独门绝技。虽然研究人员没有直接用夹子去夹老虎、狮子等动物做实验,但是,通过长时间的行为观察,这些动物在叼起幼崽时,幼崽与被夹住的小猫的表情和动作等几乎一致,后颈肉的确是它们的“死穴”。

小狮子:妈!!您慢点儿慢点儿!!|YouTube

在2013年,日本的神经生物家在Current Biology上发表文章称,幼崽在被母亲叼起时会产生心跳减速、安静以及停止哭泣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并且类似的镇静效果在人类婴儿中也同样存在
研究人员将麻醉了幼鼠后脖上动作感受神经的实验组和没有做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对比后发现,实验组再叼起后而产生的镇静效果明显减弱了。这说明,如果不能感知脖子后方被叼住,幼鼠就不会蜷起身来
同时,研究人员再手术移除小鼠大脑的一部分以干扰小脑皮质的传入信号,结果发现叼起小鼠后,它们并不能蜷起身体、立刻镇静下来。这说明,心率的减弱和姿势上的改变是由副交感神经以及小脑的传导神经来实现的

左边为没有做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右边为麻醉了动作感受神经的实验组|参考资料[2]

无独有偶,这项研究还顺便解释了另一个问题:与坐着哄婴儿相比,抱着他们边移动边安抚会更容易让婴儿们冷静下来和睡着。
研究人员设置了三组实验,分别是让婴儿躺在婴儿床上(CRIB组)、由坐在椅子上的母亲抱着(H组),或由连续行走的母亲抱着(C组)。结果发现所有测量数据(哭泣、肢体动作和心率)在CRIB组的实验条件下普遍增加,而在C组显著减少。

婴儿的心率呈现:升高-降低-又升高的趋势参考资料[2]

研究人员认为被母亲抱着走路是最具行为学相关性的刺激,这可能比其他类型的有节奏的运动(如机械摇晃)能更有效地使婴儿镇静
或许是因为宝宝们接收到了妈妈在转移自己的信号,于是决定不哭不闹,方便妈妈把自己带到更安全的地方。而这种母体运输的镇静反应甚至可能在婴儿出生前就已经形成……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TyBTkPQ77t_Jb8JbTxe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