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YIDOwgsRKK6r0n0GaVYBw
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11.0版以IOC全球鸟类名录13.1版(2023年1月发布)和13.2版(2023年7月发布)为讨论基础,涉及了一年多来中国境内的新分布记录鸟种,因为分类变动而增加或移除的鸟种,及一批鸟种的学名、英文名、中文名、顺序变动,濒危等级变化。修改详情如下:1.1 接受黑头攀雀Black-headed Penduline Tit Remiz macronyx 作为新分布鸟种。
记录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
1.2 接受条耳鹎Streak-eared Bulbul Pycnonotus conradi作为新分布鸟种。记录地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尚勇镇龙哈村往龙门村途中1.3 接受草原石䳭Whinchat Saxicola rubetra作为新分布鸟种。记录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至布尔津县G217途中1.4 接受印度八色鸫Indian Pitta Pitta brachyura作为新分布鸟种。
1.5 接受黑鹱Christmas Shearwater Puffinus nativitatis作为新分布鸟种。该鸟种在台湾有一笔记录。居留类型为迷鸟。
首次记录情况如下:
记录时间:2022年9月14日
记录地点:宜兰兰阳溪口
记录人:台湾鸟友
1.6 接受蓝头矶鸫Blue-capped Rock Thrush Monticola cinclorhyncha作为新分布鸟种,并从附录一中删除该种。该鸟种曾与白喉矶鸫Monticola gularis作为同一物种对待,且国内文献长期只记载有蓝头矶鸫gularis亚种的分布。马敬能等(2000)将本种作为推测在西藏东南部有分布的鸟种进行记载。郑光美(2005)正式收录了本种,并认为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但没有给出具体出处。2006年在西藏樟木有一笔观鸟记录。2023年在西藏有一笔拍摄到照片的记录(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居留类型为偶见留鸟。
首次确认记录情况如下:
记录时间:2023年9月19日
记录地点: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冲色村
记录人:范仕祥
2.1 基于羽色的明显差异,接受将赤胸啄木鸟的pernyii、tenebrosus和innixus亚种作为独立种Dryobates pernyii(del Hoyo & Collar 2014),中文名保留赤胸啄木鸟,英文名为Necklaced Woodpecker,国内分布于陕西南部、湖北西部、甘肃南部、云南、四川;而将分种后的Dryobates cathpharius中文名修改为红枕啄木鸟,英文名为Crimson-naped Woodpecker,国内分布于西藏南部、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西部。
2.2 基于形态上的差异及同域分布而无杂交,接受将银胸丝冠鸟的rubropygius亚种作为独立种Serilophus rubropygius(Dekker & Dickinson 2000; del Hoyo & Collar 2016; HBW/BirdLife),中文名灰眼先丝冠鸟,英文名为Grey-lored Broadbill,国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2.3 基于羽色和鸣声的差异,接受将红嘴钩嘴鹛的ferruginosus亚种作为独立种Pomatorhinus ferruginosus(Rasmussen & Anderton 2012; del Hoyo & Collar 2016; HBW/BirdLife),中文名黑冠钩嘴鹛,英文名为Black-crowned Scimitar Babbler,国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2.4 基于体型、羽色和鸣声的差异,接受将棕腹蓝仙鹟的oatesi亚种作为独立种Niltava oatesi(Rasmussen & Anderton 2005, 2012; HBW/BirdLife, Boesman in HBW),中文名保留棕腹蓝仙鹟,英文名为Chinese Vivid Niltava,而Niltava vivida的中文名修改为台湾蓝仙鹟,英文名为Taiwan Vivid Niltava。国内分布于台湾。2.5 基于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及形态差异,接受将灰眉岩鹀的khamensis和yunnanensi亚种作为独立种Emberiza yunnanensis(Li et al. 2022),中文名为西南灰眉岩鹀,英文名为South Rock Bunting。khamensis亚种国内分布于西藏南部和东部,青海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yunnanensi亚种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贵州西南部,广西。3.1 白腹海雕由Haliaeetus属移入重新恢复的Icthyophaga属(Mindell et al. 2018),其学名修订为Icthyophaga leucogaster。3.2 渔雕由Haliaeetus属移入重新恢复的Icthyophaga属(Mindell et al. 2018),其学名修订为Icthyophaga humilis。3.3 毛腿雕鸮由Bubo属再回到Ketupa属(WGAC and Clements, 2022),其学名修订为Ketupa blakistoni。3.4 林雕鸮由Bubo属移入Ketupa属(WGAC and Clements, 2022),其学名修订为Ketupa nipalensis。3.5 乌雕鸮由Bubo属移入Ketupa属(WGAC and Clements, 2022),其学名修订为Ketupa coromanda。3.6 震旦鸦雀由Calamornis属移入Paradoxornis属(Cai et al. 2019),其学名修订为Paradoxornis heudei。3.7 红嘴鸦雀由Conostoma属移入Paradoxornis属(Cai et al. 2019),其学名修订为Paradoxornis aemodius。3.8 褐鸦雀由Cholornis属移入Paradoxornis属(Cai et al. 2019),其学名修订为Paradoxornis unicolor。3.9 三趾鸦雀由Cholornis属移入Paradoxornis属(Cai et al. 2019),其学名修订为Paradoxornis paradoxus。3.10 灰头鸦雀由Psittiparus属移入Paradoxornis属(Cai et al. 2019),其学名修订为Paradoxornis gularis。3.11 白胸鸦雀由Psittiparus属移入Paradoxornis属(Cai et al. 2019),其学名修订为Paradoxornis ruficeps。3.12 红头鸦雀由Psittiparus属移入Paradoxornis属(Cai et al. 2019),其学名修订为Paradoxornis bakeri。3.13 短尾鸦雀由Neosuthora属移入Suthora属(Cai et al. 2019),其学名修订为Suthora davidiana。3.14 黑眉鸦雀由Chleuasicus属移入Suthora属(Cai et al. 2019),其学名修订为Suthora atrosuperciliaris。3.15 白眶鸦雀由Sinosuthora属移入Suthora属(Cai et al. 2019),其学名修订为Suthora conspicillata。 3.16 暗色鸦雀由Sinosuthora属移入Suthora属(Cai et al. 2019),其学名修订为Suthora zappeyi。3.17 褐翅鸦雀由Sinosuthora属移入Suthora属(Cai et al. 2019),其学名修订为Suthora brunnea。3.18 棕头鸦雀由Sinosuthora属移入Suthora属(Cai et al. 2019),其学名修订为Suthora webbiana。3.19 灰喉鸦雀由Sinosuthora属移入Suthora属(Cai et al. 2019),其学名修订为Suthora alphonsiana。3.20 灰冠鸦雀由Sinosuthora属移入Suthora属(Cai et al. 2019),其学名修订为Suthora przewalskii。
4.1 鹳科内顺序变更(de Sousa et al. 2023)。
4.2 鹰科内顺序部分变更(Lerner et al. 2017)。
4.3 伯劳科内顺序变更(Fuchs et al. 2019 and McCullough et al. 2022)。
4.4 鹟科内顺序变更(Zhao et al.,2023)。
5.1 蓝头矶鸫的学名由Monticola cinclorhynchus修订为Monticola cinclorhyncha。5.2 附录一中的须草莺的学名由Schoenicola striata修订为Schoenicola striatus。
6.1 苍鹰的英文名修订为Eurasian Goshawk,因美洲苍鹰Accipiter atricapillus被作为独立种对待。
6.2 白颈鹳的英文名修订为Asian Woolly-necked Stork。
6.3 红翅鵙鹛的英文名重新修订为White-browed Shrike-babbler,因Pteruthius ripleyi和P. annamensis又再与P. aeralatus合并。
6.4 淡脚柳莺的英文名修订为Pale-legged Leaf Warbler,以与淡脚王森莺的英文名区别。
6.5 歌百灵的英文名修订为Singing Bush Lark,因Mirafra cantillans与M. javanica合并。
6.6 棕翅歌百灵(附录一)的英文名因部分亚种被提升为独立种,修订为Bengal Bush Lark。
7.1 白颊山鹧鸪由近危(NT)降为低度关注(LC)。
7.2 白尾梢虹雉由易危(VU)降为低度关注(LC)。
7.3 黑长尾雉由近危(NT)降为低度关注(LC)。
7.4 白颈长尾雉由近危(NT)降为低度关注(LC)。
7.5 黑颈长尾雉由近危(NT)上升为VU(易危)。
7.7 黑林鸽由近危(NT)降为低度关注(LC)。7.11 白脸鸻由资料缺乏(DD)调整为低度关注(LC)。7.12 蒙古沙鸻由低度关注(LC)调整为濒危(EN)。
7.13 青藏沙鸻由未认可(NR)调整为低度关注(LC)。
7.14 红腹咬鹃由近危(NT)降为低度关注(LC)。
7.15 三趾翠鸟由低度关注(LC)调整为近危(NT)。
7.16 紫寿带由近危(NT)降为低度关注(LC)。
7.17 台湾黄山雀由近危(NT)降为低度关注(LC)。
7.18 锈喉鹩鹛由易危(VU)降为近危(NT)。
7.19 滇䴓由近危(NT)降为低度关注(LC)。
7.20 奥氏穗鹛(附录一)由易危(VU)降为近危(NT)。
7.21 棕头绿鸠(附录二)由近危(NT)上升为VU(易危)。
7.22 长尾鹦鹉(附录四)由近危(NT)上升为VU(易危)。
7.23 剪嘴鸥(附录四)由易危(VU)上升为濒危(EN)。
7.24 爪哇禾雀(附录四)由易危(VU)上升为濒危(EN)。
1. IOC名录13.2版将橙腹叶鹎和黄冠橙腹叶鹎再次进行了合并,理由是二者间有较大的杂交繁殖区,考虑到该分类处理仍有待更多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支持,本版更新暂不做处理。
2. IOC名录13.2版将休氏白喉林莺和沙白喉林莺与白喉林莺进行了合并。考虑到该分类处理还有待更全面的分子生物学及声学研究结果支持,本版更新暂不做处理。
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的编辑为董路、雷进宇、刘阳、危骞、余日东,编辑名称按照拼音顺序,所有编辑者对名录的发布具有同等贡献,联系方式:董路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tiantai_wing@126.com;
朱雀会(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lei.jinyu@163.com;刘阳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yangliubnu@gmail.com;危骞
《中国鸟类观察》编辑部,359270@qq.com;余日东
香港观鸟会,yuyattung@gmail.com。
目前有1条大神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