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1949年国军败逃台湾,新中国成立。
因为我们接手的是一个经历几十年战争洗礼的烂摊子,当务之急就是迅速恢复生产、尽快把经济搞起来。
但教员指出,在此之前中国还有三项更加紧迫的任务:

  •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一边倒。

另起炉灶,就是废除晚清以来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然后再考虑建交问题;
一边倒,就是找一个有实力的国家做靠山。
但要真正实现这三条,很不容易。
开局
其实解放军打过长江后,我党就做出了艰难的抉择,英美等西方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被全部取消。
包括拒绝司徒雷登抛出的橄榄枝。即美国政府承认新中国,但要求继续执行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司徒雷登)
这个条约看上去很公平,比如中美两国人民与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另一个国家旅游、求学、定居、做生意(关税低至只有几个百分点)。
但是,一个全球最强大的工业国和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自由“通商”,会是什么后果?

大量美国商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从汽油到汽车,从电灯到电影,从面粉布匹到面纱白糖,从口红丝袜到领带皮鞋,统统都是USA。 
国内民营企业纷纷倒闭,出口锐减,外汇储备急剧减少;
仅几个月,国民政府对外逆差就达到4.7亿美元,几乎把国库掏空了,到1947年10月,国民政府财政就崩溃了。

所以,我们一定先要把百年积弊清扫干净,消灭一切牛鬼蛇神,再安心地做外交,全力以赴搞生产。
但问题还有个让人十分头疼的主,苏联
我党在1949年6月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对未来中国外交政策做过构思,有三种方案:
第一是倒向美国,但美国只想在中国搞殖民经济,让中国沦为买办掌控的国家,前面的国民党政府已经给证明过了。
第二方案是在美苏间骑墙,但这个也不行,两头讨好意味着两头都不讨好。
那只剩下第三种方案就是倒向苏联,借助苏联的力量推动工业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
麻烦之处在于,新中国已经确定“一边倒向苏联”政策,但之前国民政府与苏联签署了一个卖国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必须也要废除。
简单讲就是,你既要向人家拜码头又要虎口拔牙,你说难办不难办?

这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怎么回事呢?
“二战”结束前,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开了一个战后分赃会。其中一条,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作战,作为回报要获得在东北的一切特权,并维持外蒙古独立。
蒋介石为了换取斯大林不支持中 共的承诺,与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主要有这么几项特权:共同经营中长铁路;大连为自由港,苏联进出口货物免关税;恢复苏联对旅顺海军基地的使用权;外蒙古必须维持独立的现状。
前面那几条包括铁路经营权、自由港、军港、驻扎军队等一系列下来,苏联就基本上控制了中国东北。至外蒙古说是维持独立,实际上只能依附于苏联。
这样外蒙古和东北全部沦为苏联的势力范围,由此斯大林获得的好处是:
1,打造了巨大的安全缓冲区。
将来一旦与中国或美国等大国发生矛盾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把战火烧到境内,御敌于国门外。其实中国历史上也一样,不论各个朝代如何向四方扩张领土,最终目的是保证中原核心领土的安全和不受干扰,变相打造周边的安全缓冲区。
2,获得不冻港。
俄国人虽然打下了万里江山,但折腾了几百年连个真正意义上的不冻港都没有。在十九世纪末终于相中了远东的旅顺和朝鲜湾,没想到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抢先一步,朝鲜和中国东北成了他的地盘。
直到二战后苏联出兵东北击败日本,才重新拿下旅顺有了一个不冻港。用斯大林的话说:“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40年。”
对中国来说,当年尼古拉二世精心打造的黄俄罗斯计划,至死也没实现。万万没想到,被后来打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旗号的苏联给基本实现了,莫大的讽刺。

历史开了个玩笑,转了一大圈后中国与苏联又站在了同一个阵营。
然而,新中国不是国民政府,革命同志和中国权益是两码事。
于是收回外蒙及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重任,就压在了新中国教员等老一辈革命领导人身上。
1949年12月,教员乘坐专列访问莫斯科。其中还包括一车皮江西蜜橘、一车皮山东大葱等特产,作为给斯大林的70岁生日贺礼。
这次访问除了向苏联总盟主“汇报工作”外,主要还肩负重新签定中苏条约,收回苏联在中国特权等艰巨任务。
谈判的成败事关中国接下来的百年国运,如果成功则前途无量,如果失败,刚刚完成民族解放的中国可能也就到此止步了。
莫斯科的较量
1949年12月16日,教员一行终于抵达莫斯科。
因天气寒冷,苏联在车站举行了简短欢迎仪式,教员被安排住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里。当晚,斯大林便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教员。
另外,斯大林没要苏联翻译,只由中方的翻译师哲一个人全权代表,足以看出斯大林对中国的信任。
当教员出现在门口时,斯大林迎了上去,紧紧握住教员的手说:“您好!您很年轻,很了不起!很了不起!”
教员说:“见到了斯大林同志十分高兴!”
斯大林对教员非常赞赏,他接连说了好几句:“伟大,真伟大!你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你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很大!我们祝你健康!”

但与融洽的气氛相比,斯大林根本不提谈条约的事。
先插一段,二战后的斯大林其实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苏联的国家领袖,另一个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
而在两个身份中,斯大林真正认同的还是第一个身份。至于那个什么国际共运的领袖身份,在很多时候都是为苏联国家利益服务的一个工具而已。
所以,当教员刚开口谈条约,斯大林会马上接话: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根据雅尔塔协定签署的,也是得到美国和英国同意的,我们决定不改动条约的任何条款。
哪怕改动任何一款,都能给美国和英国修改其他条款提供借口,很可能千岛群岛和库页岛也保不住了。

对斯大林来说,苏联对日宣战伤亡那么多人才得到旅顺、东北等权益,你跑莫斯科一趟就想要回去,凭什么?
乍一听似乎有点道理,但稍微有点脑子就知道,这个逻辑纯粹就是放P。
东北、旅顺等本来就是中国领土,不管你什么原因都是以武力抢走的;另外所谓的雅尔塔协约也是背着中国签的,损害的是中国的利益;更何况主权问题不容讨论,中国收回主权权益自然天经地义。
但斯大林死活不松口,咬定此事没有谈判的余地。他之所以这么豪横,是因为手里有两张底牌。
一方面,此时的新中国求于“苏联老大哥”;
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整个长城以北都是苏联的势力范围。
其中在1947年初,苏联就在旅顺部署了第39集团军、一支联合舰队、5个空军师。如果苏联需要,海军和空军分分钟就能兵临北京城下,非常方便敌人的斩首行动。
而教员作为谈判弱势一方的代表,手里的牌并不多,谈判的压力和难度可想而知。

(在旅顺的苏联士兵)
双方谈了好几轮都没结果,甚至后来,斯大林虽然每天都来电话询问、关心教员生活状况,可就是不见面。
教员也忍不住了,索性住在别墅不出门,并气冲冲地说:“你们还要保持跟国民党的条约,你们保持好了,过几天我就走。”
多年后回想起来教员还是一肚子气,说在莫斯科没事干,每天除了发牢骚骂娘只有三个任务:吃饭、拉屎、睡觉。
如果照此下去,教员的莫斯科之行很可能会失败,新中国依然会背负着“半殖民地”的残留负重前行,主权受到侵犯,京师和整个北方安全得不到保障.......哪还有心思搞生产?
可就在教员生闷气的时候,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
峰回路转
这时,缅甸、印度等国家都想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教员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时机,致电刘少奇、周恩来把这一消息“公开发表”,以此刺激斯大林。
但更重要是另一个角色-----美国上场吧。
自己曾经大力支持的国府烂泥扶不上墙,最终导致美国失去东亚的大陆地盘,想想就来气。
不过除了不爽外更多的是不甘心,此时美国一心想要的是扳回一局:挑唆中国和苏联的关系。
毕竟中苏两个大国走在一起实在太可怕了。所以美国的外交重点是拉拢中国,即便失败也要让苏联产生猜疑。如果能成功离间中国和苏联关系,美国也算多少弥补丢失东亚大陆的损失。
此时的日已落帝国英国,可能得到某些暗示。紧接着有家英媒体突然撂出一个重磅新闻:
“教员访问苏联,结果被软禁在莫斯科。”
全世界一片哗然。
当斯大林听到消息时,目瞪口呆。

虽然苏联干过很多脏事,但也不是这么明目张胆干的。
关键这个料太吸引眼球了,如果英国媒体的报道持续发酵,世界舆论压力如何承受?那些社会主义小兄弟们谁还跟你玩?对外输出革命的苏联以后怎么混?
如果以上算是虚的,那么美英不失时机地向中国抛媚眼,甚至来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动作----放出话说美国不援助蒋介石了,解放军想收复就动手吧。
美英一边极力拉拢,苏联一边却让中国坐冷板凳,此时很难不让中国冒出一种想法:要不再和英美接触一下?
斯大林怕的就是这个。
最后钢铁慈父坐不住了,请求教员出面发表一个声明来辟谣,顺便表明中国和苏联的友好关系。
教员是何等的伟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那就谈谈条约的事情吧?”
“谈,怎么谈都行。” 斯大林最终妥协了。
教员以十分欣喜的心情给北京发去电报:“斯大林同志已同意恩来同志来莫斯科,并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贷款、通商、民航等项协定。”

不过谈归谈,分歧依然很大。
原因很简单,苏联尽可能的保住在华利益,而中国自然希望全部收回失去的权益。所以出现这么一个现象,苏联草拟的方案中国不同意,中国草拟的方案苏联不同意。到1950年1月底,双方谈判几乎没啥进展。
就在谈判陷入僵局时,中国突然下了一剂猛药,既然新友好条约谈不拢,那谈谈外蒙古吧?
外蒙关系到苏联安全缓冲区的核心,斯大林不可能同意。但他又担心如果中国常拿外蒙说事,在国际上总归影响不好,造成中苏间有领土纠纷的嫌疑。
这时周恩来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中国可以正式承认外蒙独立,但必须做为新中苏条约的一部分。简单说就是,以外蒙换东北
可能有人认为我们吃了亏,但没办法。
首先外蒙古不是新中国丢的,1945年就公投独立了。我们只不过是承认已经成为事实的东西作为条件,换取战略价值更高的东北而已。
更何况中国本身是有求苏联实施各方面援助的,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已经是所能争取到的利益极限了。

(教员、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
最终在外有英美拉拢、内有利益互换的条件下,中国和苏联终于完成谈判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2年底前,苏联把中长铁路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基地撤退,对日和约缔结后必须处理大连港的问题。

莫斯科之行,蒋介石卖掉的东北权益被教员等老一辈领导人争了回来!换做之前不动刀枪连想也别想,问题是就算付出腥风血雨也未必能搞定。这才是弱国外交的伟大胜利!
教员和周总理回国后举国欢腾, 但此时的斯大林不高兴了。
在他眼里分明就是吃了天大的亏,苏联梦寐以求的东北和旅顺不冻港到手仅5年就丢了,这对有土地贪婪症的国家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必须找回场子。
于是,斯大林把眼光转向了朝鲜半岛......
中篇
来自朝鲜的抗日英雄
1931年,一个叫金成柱的朝鲜年轻人来到东北,用当地绅士送的40杆步枪,拉起了一支抗日队伍。他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并肩作战一块打鬼子。
经过几年发展,东南满地区形成2个最大的抗日武装,一个就是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另一个就是金成柱领导的第六师。
1937年6月,金成柱干了一票“ 大的 ”。
他带着90名战士,深夜进入朝鲜咸镜南道的普天面,袭击了日军据点普天堡。
普天面是村的意思,普天堡就是村里的一个堡垒。
经过激烈战斗,击毙5名警察救出关押的群众,并缴获了1挺轻机枪、6支步枪和几百发弹药。随后他们继续向周围推进,袭击了普天面事务所、邮局、消防队等日军机构,又击毙7个警察、击伤14人。
别看这次战斗规模小,但意义重大。
这是自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以来,流亡在外的抗日部队首次反攻到朝鲜国内,这给朝鲜人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消息传开以后,包括《东亚日报》等许多报纸,都用大字标题刊登《游击队打进北部朝鲜》,进行大规模报道。
金成柱一战成名,也成为朝鲜人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当时日本的捉拿悬赏从2千日圆提高十倍到2万日圆。

(当时的东亚日报报道)
1945年日本投降,金成柱离开生活了多年的中国,乘坐苏联军舰回到自己故乡朝鲜。
回国的金成柱受到热烈欢迎,不过百姓见到本尊后大跌眼镜,在朝鲜早已家喻户晓的抗日大英雄居然是个只有33岁的年轻人。
对了,这个年轻人还有一个名字,叫金日成
发起战争
回到朝鲜的金日成发现,自己热爱的祖国变成了两部分。
1945年美苏分地盘的时候,将朝鲜以三八线为界分为南北两半,北边是苏占区,南边是美占区,先托管后各自建国。
苏联在占领区选金日成作为北朝鲜的领袖,扶持起一个亲苏政权。不听安排的直接物理消灭,那个民族主义领袖曹晚植就因为反对托管,被苏军软禁,几年后凭空消失。
南边也一样,名义上搞选举,但不听招呼都被清洗,最后亲美政权李承晚上台。
但金日成实际上也是个民族主义者,国家这个状态是无法容忍的。几年下来他寝食难安,心里有个无比强烈的愿望---统一。

不过金日成很清楚,单靠北朝鲜自身的这点家当去打美国人支持的南韩军队,难度无异于上青天。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个边陲小国,也只能以盟主老大作靠山,把宝压在了苏联身上。金日成开始不断地向斯大林提出,要统一朝鲜半岛!
只是:

金日成几次在信中对斯大林写道,我们准备向南进军,请苏联老大哥援助武器装备,斯大林没搭理;
1949年3月,金日成访问莫斯科提出朝鲜统一内容,斯大林拒绝;
1949年9月,金日成提出夺占瓮津半岛计划,斯大林拒绝;
1949年10月底,斯大林致电我们教员,明确指出不同意北朝鲜武力统一。

斯大林为什么不同意?
站在苏联的角度看就好理解了。维持朝鲜半岛现状(保证三八线北的影响和势力范围)以及避免直接和美国军事对抗,才是苏联在半岛的根本利益所在,至于你统不统一对苏联影响不大。
但如果朝鲜主动去打韩国,全世界都知道背后的推手一定是苏联,美国铁定会干涉,最终会导致美苏全面撕破脸,这是斯大林绝不想看到的。
所以斯大林对金提出统一半岛的请求丝毫不感兴趣。
但诡异的是,1950年1月底金日成再次给斯大林写信时,斯大林突然改变了主意,支持并同意提供大批武器装备援助。
斯大林为什么突然改主意?

如果看过上部文章的朋友一定记得,这个时间点教员正在莫斯科访问,斯大林迫于国际形势压力,最终同意与中国签订新条约。
1月22日中苏正式开始谈判,作为新条约的重要一项,中国要收回旅顺港、大连港及中东铁路等东北权益。
仅仅过了一周到1月30日,斯大林就致电驻朝大使转告金日成,同意并打算帮助他统一朝鲜。
上面事件归拢在一起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当斯大林同意把旅大港及中东铁路归还中国时,他就打算发动朝鲜战争了!
问题来了,中国收回旅顺大连港和他突然同意统一朝鲜有毛关系?
斯大林支持北朝鲜发动统一战争,无非有两种结果。
一,北朝鲜打赢。
如果美国没参战,金日成很大概率会顺利统一。作为支持朝鲜的老大哥和最大后台,完全可以得到朝鲜半岛的釜山和仁川港。
拿了人家大量武器装备+担心美军报复的金日成,没理由拒绝。
这样苏联在失去中国旅顺港大连港后,继续在远东拥有面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二,北朝鲜失败。
如果美国和南朝鲜杀到东北边境,以当时中国的海空力量为求自保只能求助大哥苏联,这样苏联就能名正言顺的继续租用旅顺港和大连港驻军,还是拥有面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从后来俄罗斯解密的档案来看,事实确实如此。
按照斯大林的想法,北朝鲜的统一战争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最终苏联都会得到梦寐以求的不冻港;所以斯大林根本不在乎战争结果,只要战争引爆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只是,给中国带来了天大的麻烦!
苏联的甩锅
斯大林同意金日成发动统一战争时,教员还在莫斯科谈判,但斯大林不仅没把这个决定告知,还暗地里嘱咐驻朝鲜大使转告金日成,对中国一定要保密。
到了1950年4月,斯大林已和金日成就武力统一行动完全达成一致,这时才交给金日成一个特别的任务,必须到中国征得中国领袖的同意,然后才可以发动军事行动。
金日成一听还要先去北京请示,心里一万个不高兴。实际上当时的金日成打心眼里瞧不上中国。
一是新中国建国比朝鲜晚,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接受过朝鲜的援助,在社会主义阵营,金日成自认为朝鲜不但不是中国小弟还是大哥。再就是新中国刚建立穷得铛铛响,要啥没啥,向中国请示什么?
金日成哪里知道斯大林心里的小九九。
斯大林抽一口古巴雪茄,半劝说半命令道:亚洲革命的事情嘛中国领袖说了算,要想发动统一战争,必须要征得他同意。金日成这才不情愿的去了北京。

(战后苏联“领导”下的欧亚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现在看来,斯大林的这招实在歹毒:
假如中国同意,那发动战争的责任就落到了中国身上,你不能不对朝鲜军事援助,与美国彻底翻脸;假如不同意,那阻碍朝鲜统一大业的责任也落到中国头上,金日成的怨气就会撒到中国身上。
斯大林得到稳赚不赔的买卖,却把军事、政治风险和责任完全扣在了刚刚建国的小兄弟中国头上。
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来到北京。因为教员对斯大林和金日成达成的结果一点也不知情,所以当听到斯大林已经同意发起军事行动时,非常惊讶----
当时还在莫斯科,斯大林为什么不和自己商议?
为了慎重起见,周恩来通过苏联驻华大使向斯大林求证。斯大林的回电内容是:

  • “鉴于国际形势已经改变,同意朝鲜人民关于统一的建议。

  • 同时补充一点,这个问题必须由中国同志和朝鲜同志共同解决。如果中国同志不同意,则应重新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老狐狸把反对朝鲜采取军事行动的责任,一下子扔给了中国。
在苏联和朝鲜先斩后奏都已经达成共识的前提下,中国根本没法提出否定意见,但也没做什么承诺。
而金日成来中国就是为了完成斯大林交代的任务,打个招呼走过场的,具体作战时间和计划什么的压根就没提。他自始至终认为斯大林既然答应,那后期的援助肯定就由苏联大哥搞定了,又何必求这个比自己还穷的二哥呢。
不过教员和金日成约定,发动军事行动前一定要跟中国打招呼。谁想胸有成竹的金太狂妄,回去到发起朝鲜战争都没再和中国联系过。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才派人到北京报消息,教员一脸不高兴的说:“还用你们说,我们已经从法国报纸上看到消息了。”

然而还有另一个大麻烦,国际反应。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的当天,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召开的会议通过了美国的提议,要求朝鲜立即撤回三八线,朝鲜拒绝。
但诡异的是,对联合国关于朝鲜战争的讨论,斯大林居然不同意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出面。
最终在社会主义阵营大哥苏联全程缺席并没用否决权的情况下,美国操纵安理会通过成立16国组成的“联合国军”,全面介入朝鲜战争的决议。
斯大林又是唱的哪出戏?
他所考虑的也无非两点。
其一,如果参与安理会动用否决权,美国武装干涉朝鲜计划自然会破产。但这不恰好与自己发动朝鲜战争的初衷违背了吗?
二,如果不动用否决权,那些社会主义小弟怎么看?以后谁还敢跟你混?
所以干脆不露面,一了百了。
这一切都在斯大林的战略计划之内,但苦了中国了。
战争全面打响后发现,李承晚的南韩军真的不禁打。第三天朝鲜军队就到了汉城,接着极速向南推进,一个月后占领90%的领土直逼釜山。
金日成意图很明显,就是在美军干涉前迅速占领南韩,造成既成事实让国际社会不得不接受朝鲜统一的结果。
朝鲜军队南进很顺利,所以中国这时根本没考虑过要出兵朝鲜,而是集中精力解放全中国,正组织兵力挺进藏疆等边疆地区,以及准备收复台湾。
但是,该来的还是来了。
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的联合国军队发动了代号为“铁铬行动”的军事行动,在仁川两栖登陆后直接切断了朝鲜军的补给线,然后形成围攻之势。

仁川登陆
朝鲜战局出现急剧反转,金日成的部队迅速溃败,残余部队退回了三八线以北。
但杀到三八线的美军和南韩军队没有停止的意思,而是继续向北推进。北朝鲜部队被逼到了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畔,眼看要扑街了。已无还手之力的金日成在9月30日急忙向斯大林求救:大哥呀,赶紧出兵啊!
斯大林收到求救后怎么操作的?
1,委婉的拒绝。
斯大林告诉金日成,实在不行就放弃吧,到中国东北组建流亡政府。
2,致电中国政府。
电文内容是这样的:

  • “我正在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休假,对朝鲜局势不甚了解。但是从今天莫斯科给我的报告中,我得知朝鲜同志陷入了困境。希望中国同志能提供援军,哪怕五、六个师也好”。

并特意隐瞒了金日成向苏联请求直接军参与的消息,千年的老狐狸!
艰难抉择
接到斯大林的电报后,让高层措手不及,这算什么事?
然后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教员也面临艰难的抉择。
作为在教员身边工作二十多年的秘书胡乔木回忆,这么多年只见到主席两次很难下决心,一次是1946年与国民党决裂;另一次就是1950年的抗美援朝。
前者好理解,毕竟国民党接受了日伪军的投降,在获得大量武器的同时还得到美国援助,兵强马壮声势浩大。不过当时有同志们的支持,而且在本土作战,即使敌人强大也不畏惧。教员担心的是民众又要受战乱之苦,一时间很难下决心。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想明白这个问题后教员做出了决定,掀起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但朝鲜半岛燃烧的战火再一次让教员头疼。
一是这次的对手远比国民党厉害;关键同志们都不理解也不支持他的决定----绝大部分反对参战。
原因主要三条:
首先刚建国百废待兴,尽快恢复经济是首要任务。
其次担心失败。实际上很大概率会失败。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大型战争中就没赢过。特别是这次的对手是美军,把国军打的丢盔弃甲的日军都被美国收拾的服服帖帖。更何况解放军的海空军几乎是零,实力、装备和人家根本不在一个维度,怎么打?
再就是,划不来。
用林彪的话说就是:“我军打败国民党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败美军很难说。” 重点是,“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口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实在划不来。
所以教员在战后回忆的时候说,开始中央同意出兵的人只有一个半,一个是我,还有半个。
可能有人认为教员说的“半个”是指彭德怀。其实不是,当时彭德怀在西北工作,并不在中央。
是周恩来。
在抗美援朝这事上周恩来开始是犹豫的。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非常了解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如果要打这场战争,单凭现有的家底很难取胜、且付出的代价太大。
但同时周恩来很清楚,自闹革命以来发生的所有事件,都验证了教员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服不行。最后周恩来还是支持教员的决定。
正因为犹豫,所以教员说周总理是那“半个”。
最终的结果都看到了,作为战略大师的教员,在极端的时间内把斯大林的算计和当时的形势看的明明白白,在进退两难中力排众议,做出了艰难而又伟大的决定:

  • “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只是----
教员为什么主张参战?
为什么说不参战损害极大?
下篇
新中国在千年国运的谷底起步,好不容易有点起色,加上既然国内普遍不同意出兵,为什么教员一意孤行非要到朝鲜打仗?
其实在教员看来,此时的中国,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
不参战后果
如果中国不出兵朝鲜,只有三个结果:
1,唇亡齿寒。
在美军的直接参战下,南韩必定会统一半岛,那么最大受害国是谁?
苏联与朝鲜接壤的边境只有10公里出头的图们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朝边界1420公里,中国才是朝鲜战争失败的最大受害国。
一旦战败,整个东北将直接面对美西方的军事威胁。中国将在边境时刻备战,永无宁日,根本没有稳定的环境和精力去搞生产。
这就像是有两个歹徒拿着刀子天天蹲在你门口,你哪还有心思安逸地看书喝下午茶?

2,刚刚收复的东北权益将再次丧失。
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朝鲜战争继续下去或中国面临敌国军事威胁时,苏联有权利和义务在中国驻军并协助维护领土安全。
看起来蛮不错,真信你就上当了。看看现在的日本就明白,美国在日本驻军既是保护日本,同时也是在控制、殖民日本。
如果美军直接杀到东北边境,以当时中国的海空力量为求自保只能求助大哥苏联,这样苏联就能名正言顺的租用旅顺港和大连港驻军,赖在中国不走,继续拥有面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我们刚谈回来的旅顺、大连和东北权益便成为一纸空文,东北再次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军在鸭绿江对岸耀武扬威,苏联在东北占山为王,中国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这不就是翻版的“日俄战争”吗?
所以对国内来说,出兵朝鲜就是保护国家主权,也是清理百年积弊的最重要一步。
3,陷入国际上的孤立。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刘少奇就率团访问苏联。斯大林说,以后亚洲的革命运动要交给中国来领导。也就是说,斯大林和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总盟主,教员和中国是东亚的舵主。
既然做了舵主就有保护小兄弟的责任和义务,如今北朝鲜马上亡国了舵主见死不救,以后谁还敢信任中国?
当然,中国倒不是为了这个虚名。重点是,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急需要各方面的援助。而刚刚建立的中苏同盟确立的各方面援助还没展开,取得斯大林信任维护中苏关系,以及获取苏联的援助在当时来说尤为至关重要。
简单说就是,不出兵,中国需要的外交支持和经济援助都会泡汤。所以出兵朝鲜既是表明态度,也是在国际交纳的投名状。
1950年10月5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尽管争论激烈,毛泽东依然力排众议,任命彭德怀为总司令兼政委,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
然而对中国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无比艰难的决定。这是一场只能胜利的战争,一旦失败将会引火烧身,就会陷入和美国永无宁日的战火、对峙中万劫不复。
还好,在整个世界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我们赢了战争!
抗美援朝改变了“安史之乱”以后1200年的中国颓势,在最黑暗最无助的年代上演了一场绝地反杀。自此,中国如旭日东升。
其实接下来才是本文重点。
抗美援朝对中国的意义
一个问题,朝鲜战争到底谁才是胜利一方?
北朝鲜从三八线打到釜山海边,最终又被美军赶回三八线,所以有人认为美韩赢了。
北朝鲜被追到鸭绿江边差点玩完,但在志愿军的出手下又杀回三八线附近,所以有人认为中朝赢了。
当然,也可以说是打成了平手。

但要说的是,讨论这场战争打赢还是打平已经没任何意义,抗美援朝对新中国的意义已经远超过了胜负的概念。
因为这是立国之战!赢得了巨大和长久的战略红利。
第一,为中国赢得了几十年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
有一个细节,朝鲜战争爆发后周恩来总理曾一再警告美国:不要越过三八线,越过三八线我们是要出兵的。
这个警告对于美国人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一个百年积弱、贫穷落后的国家警告这个蓝星上最强大的国家,有这个资格吗? 
其实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上曾有人劝麦克阿瑟谨慎行事,因为美国情报发现大批中国步兵师正在中国东北集结,就在鸭绿江对面。 
面对战争扩大的威胁,杜鲁门问麦克阿瑟,中国对战争进行干涉的概率有多大?
麦克阿瑟不屑地回答:

概率很小!
中国军队在东北地区有30万人。部署在鸭绿江沿岸的有10万~12.5万人。所以即使介入也只能派5万~6万人渡江。
他们没有空军,而我们在朝鲜已建好空军基地,如果中国试图进入平壤,他们会伤亡惨重。 

或许美国高层没人会在意中国的警告,更不会想到不自量力的中国真会出兵朝鲜。
但是,中国真出兵了。
同时,他们的情报并不准确,中国在东北已经集结了85万部队。身经百战的第四野战军的12万先头部队已经走在鸭绿江南面了,还带着装甲车和重型武器,破晓之前就藏在朝鲜崎岖不平的山里了。 
最终,几十万志愿军从鸭绿江边把不可一世的美军打到了谈判桌上。
后来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书中写到:“这场战争是以一片啜泣声,而不是以一种快感结束的——它是近40年来在美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被国家树碑立传的重大战争。”
从此的后果是,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人再也不敢轻视中国的警告!
之后发生的越南战争,中国再次警告美国,不准越过北纬17度线。结果,美军在整个越战中从没踏过北纬17度线一步!
而中国划出的这个红线让当时的越共成了保命线,不但避免了北朝鲜的遭遇,还在北纬17度线北吃饱喝足养精蓄锐后再南下骚扰。
这让美军和南越无休止的失血,更让美国人深陷越战几十年,拖的美国在70 年代被苏联完全压制,但即使这样也没敢越过红线----
因为无视中国的警告让中国军队直接参战的后果更可怕
还有,后来60年代中苏关系交恶,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其中在珍宝岛冲突中也吃了不少亏,在国际社会上丢大了面子,即使后来中国对越南开战,苏联始终不敢挥兵南下,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忌惮朝鲜战争中我们打出来的军威和国威,美军打不过中国,你苏联就可以?
一场朝鲜战争打的当时世界两个超级大国都百般忌惮,至于那些二流三流强国更是不敢出头来招惹中国,这让中国赢得了几十年和平安定的建设发展环境,这无疑是朝鲜战争后中国收到的一大红利。 
第二, 经济建设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本来就不多的那点家底都让蒋介石运到了台湾。农业基础落后,工业体系基本上没有,真的一穷二白。因此,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向苏联的政策,经过教员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努力,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从苏联获取必须的技术、设备、资金。
但一开始苏联并不怎么信任新中国,再加上苏联二战后也大伤元气,能不能彻底的贯彻条约还两说。
新中国出兵朝鲜,震惊了斯大林:

  • 他压根就没想过那个穷的叮当响的国家居然真敢出兵和美国作战?


  • 而且志愿军战斗力非常强悍,居然把美国打的没了脾气!


斯大林对中国彻底刮目相看,并且有了新的想法:
既然中国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纳了投名状,那么武装起来替社会主义阵营驻守东亚门户,岂不更好?
毕竟以整个中国做安全缓冲区,可比一个东北好太多了
于是----
1951年8月,苏联就开始无偿赠送中国372架米格-15飞机,再加上之前援助的10个空军师,让中国空军在成立之初就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战斗力。
(我国根据米格19仿制的歼6战机)
到1954年新中国已经发展到28个空军师、3000多架飞机。同时56个陆军师换成苏联的先进装备。
尤其是经济层面。
从1952年起,双方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很快进入实施阶段。为了提高中国的工业能力,也让中国为苏联分担更多来自美国压力,苏联帮助中国制订和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不过最初苏联只答应援助少数项目,但随着抗美援朝的捷报频传,苏联决定加大援助力度。到1959年止,将援助中国141个工业项目,在1954年10月又追加了15个项目。这样,苏联在“一五”期间援助中国的工业项目达到了156个。

这就是著名的“156项”。

这次援助很多核心技术都是白送。
当时中国全国工程师才2万人,根本吃不下这么多重工业项目。于是苏联又援助大批技术专家,帮助培训技术人才,最多时在华的苏联专家超过5000人。
基本上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技术给技术,要设备给设备,几乎白送了我们一个重工业基础体系,让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家一下子跨入了工业国家!
这种大规模的技术转移,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工业国家对农业国家的全面扶持,找不出第二例。

要知道技术这玩意,很多情况下你有钱都买不到。
不信看看现在的世界,中国掌握了某些高端科技美国就拼命打压,生怕中国利用技术优势超过美国,更不用说主动转移了。
就算作为美国的铁杆旺财日韩,最开始也就转移了来自美国的造船、汽车、半导体、家电等极为有限的几个产业, 这其中很多还是在美国专注搞金融后才“赏赐”过来的骨头。
有人说过,如果国民党 执 政也能得到美国的技术转移,我们不排除这个可能。但前提是国军必须在战场上打赢苏军,能做美国遏制苏联扩张的桥头堡。
国军能打赢苏军吗?别闹了。
也有人认为苏联无偿援助是因为中国是苏联的盟友?拉倒吧,盟发也要看你是谁,东欧一票国家也是苏联盟友,还不是同样驻军,还不是直接用坦克招呼、用枪杆子顶着脑袋?
新中国得到的这些东西,都是用我们的实力和志愿军战士们鲜血换来的!
第三, 国际地位。
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就是一部屈辱史。即便中国出兵入朝后,包括苏联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都认定中国会输,两方军事实力太悬殊了,但中国军队硬生生地把美国人逼到了谈判桌上。
全世界震撼了。
美国在总结朝鲜战争时也说,“中国再也不是二战中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其他国家通过朝鲜战争都对中国佩服的五体投地,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朝鲜战争的红利远不止这些,还最终使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中国之所以能拿到这个位置,除了亚非拉一票国家的支持,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美国。为什么美国点头?
根本原因还是实力,包括中国在朝鲜战争打出来的战争实力。
二战之后,国际事务基本是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新中国建立后却被排斥在联合国外。但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却遇到了让联合国非常尴尬的情况,在亚洲地区的事务没有中国的点头联合国根本搞不定,那怕美国出兵也搞不定!
要想继续维护联合国这个体系+对抗苏联,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拉进来。于是70年代初中美开始接触,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也就是说,我们用实力从苏联那里拿到156项工业援助 、重返联合国并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光是这两大红利让我们至今还在受益
结束
朝鲜战争本是斯大林站在苏联利益角度上发起的,完全没顾及中国所承受的责任和风险。而对中国来说,艰难抉择中做出了出兵朝鲜的伟大决定,又何尝不是在赌?
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来看,这都是一场风险极高且关乎国运的行为。
然而,在教员的英明决策和志愿军强大意志及几十万伤亡的巨大代价下,赢得了这次立国之战
........
1954年教员到北戴河开会,顺手填了一首《浪淘沙》: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上、中、下篇全部完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dv8kdGcCbO0Iq9htloB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