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19-05/24/content_1167223.htm?div=-1

1.jpg

萤火虫的点点微光(熠燿宵行)


2.jpg

黑蚱蝉


(如蜩如螗)


    时光流转,匆匆春又归去。眨眼间,火热的夏天快要来了。今年早春时节,我曾写了一篇《<诗经>里的春天》,刊登在3月28日的《宁波晚报》副刊的“大山雀的博物旅行”专栏上,颇受读者欢迎。现在,就接着上次的话题,再来一篇《<诗经>里的夏天》吧。


    □张海华  文/摄


    夏日鸣蜩,鸳鸯于飞


    夏天最有代表性的自然界的声音是什么?当然是知了的叫声了。当我们翻开《诗经》,也可“听”到蝉鸣声声: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小雅·小弁》)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豳风·七月》)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大雅·荡》)


    这里的蜩(音同“条”)、螗(音同“唐”),都是指蝉。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螗,蝉之大而黑色者。”则螗很可能是指黑蚱蝉,这种蝉在中国南北广泛分布,在宁波也极为常见。在《小雅·小弁》中,忧愤的诗人见蝉在茂盛的柳树上自由地鸣唱,不禁心生感慨,因此下文又说:“心之忧矣,不遑假寐。”在《大雅·荡》中,诗人则是以声声蝉鸣及翻滚的沸水,来比喻民怨沸腾,指责周厉王暴虐无道。


    初夏也是各种昆虫从若虫羽化为成虫的高峰时节。《曹风·蜉蝣》中咏唱了蜉蝣这种生命短暂的美丽昆虫:“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诗人是在感叹人生短促,犹如朝生暮死的蜉蝣。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小雅·小宛》)这是《诗经》里描述昆虫行为的很有名的一句诗。蜾蠃(音同“果裸”),俗称细腰蜂,是一种寄生蜂,它捕捉小青虫(螟蛉之子),并在其体内注入毒液使其麻痹,然后带回去给自己的幼虫当食物。很早时候的古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还以为细腰蜂是带回小青虫来养育呢!因此“螟蛉子”还成了义子的代称。蜾蠃的这种寄生行为,主要发生在春夏时节。


    《诗经》主要产生于中国的北方。春夏之际,很多夏候鸟在北方繁殖,如羽色华美的鸳鸯: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小雅·鸳鸯》)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小雅·白华》)


    第一首,以相互恩爱的鸳鸯起兴,祝福君子新婚快乐,幸福永远;第二首,同样以鸳鸯起兴,却是反其意而用之,是女子怨恨“二三其德”的丈夫把她抛弃了。顺便说一句,在中国南方,鸳鸯以冬候鸟为主(只有极少数鸟儿留下来繁殖),因此对南方人(比如在宁波)来说,要在现场感受“鸳鸯于飞”的诗意,就得等到秋冬和早春了。


    萤火宵行,鹳鸣于垤


    在北方,各种野鸭、鸥类、鹭鸟也是以夏候鸟为主。《大雅·凫鹥》:“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这句诗大意是说,野鸭(凫,音同“浮”)、鸥鸟(鹥,音同“医”)栖息在流淌的水中,(受祭的)神主前来赴宴,多么安详平和。得说明的是,其实鸳鸯也是鸭科鸟类,或许,古人注意到鸳鸯远比一般野鸭漂亮,故不称其为“凫”,而单独予以命名了。又如,《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雝。我客戾止,亦有斯容。”这是一首周天子设宴招待诸侯的乐歌,开篇咏“振鹭于飞”,借以赞美远方的客人也有着跟白鹭飞翔一样美丽的风姿。


    说到《诗经》中跟夏天有关的物候,这里得重点提一下《豳风·东山》。这是一首感人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典型的博物诗。其大意是说,出征三年的男人终于踏上还乡之旅,一路上细雨濛濛,他思绪万千,想象家园已荒芜、妻子在悲叹……诗中一节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诗人竭力描写家园败落的景象:藤蔓在屋宇下蔓延,小虫在阴湿的室内乱爬,蜘蛛在久闭的门户上结网,野鹿在屋旁空地上践踏,到了晚上,则是“熠燿(音义同“耀”)宵行”,萤火虫的点点微光在漆黑的夜空中闪烁……这应该是中国最早咏唱夏夜萤火的诗句吧!


    诗中又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站在一个观鸟爱好者的角度,初读这几句诗,我曾非常惊讶。是的,我没有看错,诗中明明白白说:“鹳鸣于垤(音同“叠”,土堆),妇叹于室。”其大意为:屋外土堆上,恩爱的白鹳夫妻在叫唤应答,而不知丈夫将归的孤独妻子还在室内叹气。这里的白鹳,即现在所说的东方白鹳,现在种群数量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而在两三千年前的古代中国,白鹳显然还是很多的,居然在村落附近的土堆上筑巢繁殖——这在现在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