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目光拉到更西边的今天杭州市附近,寻找几个曾与钱塘江关系密切的地名:翁家埠、河庄、赭山、龛山。

翁家埠现在的样子

其实能看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横贯东西,几乎就是杭州江干区的北界

(底图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1.jpg

在北宋之前,钱塘江的入海口河道极为宽阔,这里也是古代人所描述的钱塘大潮的发生地。由于从杭州城南流出的钱塘江和河口之间的河面宽度差距极为巨大,古代的钱塘大潮其实比今天的钱塘潮,更雄壮惊人。这才惊得吴越王派弓手射潮,留下了“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的千古名句。

西晋时期大致海岸线

相比现在曲折的钱塘江口,当时要宽阔的多

而整个三北平原还泡在水里

如果说有宁绍平原的话,那就只是一小窄条

1.jpg

不过这辽阔的河口即使对水量充沛的钱塘江来说也太宽了,不可能全部是主流。将这四个地点的相近者两两连线,就形成了三段河区:翁家埠到河庄为北大门、河庄段到赭山为中小门、赭山到龛山为南大门。

杭州以下的钱塘江边也是有一些小山的

这放在古代大概就是江中小岛了

(狮子山与红山)

(底图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1.jpg

在这三扇河门中,在南宋之前,南大门一直是钱塘江的主流,换言之今天萧山机场到龛山市场的陆地,当年都是最汹涌的河道。而从南大门河道向下,就都是杭州湾的势力范围了。今天的绍兴、上虞、余姚北部那时还在海里,慈溪更是几乎全境都在海中。

所以那时的杭州城

就相当于是一个直面大海的海港了

(底图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1.jpg

但钱塘河道并不乖巧听话,连稳定在南大门都做不到,时而内侵,时而北却,对宁绍平原上的农民生计是严重的威胁。因此北宋时期,主政余姚县的地方官开始组织大古塘修建,以人力对抗阴晴不定的江水海水。

也许这些宋朝的父母官想不到,自己就这样开启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浙江抗海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