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s://www.huxiu.com/article/613714.html

https://mp.weixin.qq.com/s/9z3WEK_WY82AHt4NpJ46fg




“俗话说,千里搭长棚,

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谁能守着谁一辈子?

不过三年五载,

各人干各人的去了。

——作家·曹雪芹

逝于1763年2月12日

代表作品:《红楼梦



……




01.




1987年6月,连续4天,《中国电影报》、《中外电视》等四家单位开了个会。38个代表坐在一起,要评一部电视剧。对男女主角,他们有很大意见。男主虽不失纯真,但太呆,不够神采飘逸。女主,更要不得,除了尖酸、刻薄,就是小家子气,与原著中的复杂、深刻,相去甚远,完全没抓住人物。


这部剧,是同年播出的《红楼梦》。


会上,陈凯歌他爹,戏曲电影导演陈怀皑指出,《红》剧的人物总谱铺排失当,凤姐戏份都盖过宝黛了,邓婕的表演压倒了一切。


同时期,民间红学爱好者纷纷写信、打电话,给央视指出了剧中礼仪、场景的诸多错误。更严重的是有人问,你们剧组算什么?高鹗续得不咋样,好歹经过时间检验,后40回你们居然不照着书拍,自己说改就改了?


而红学家们的一致意见是:


虽有“脂批”提示,红学研究做依据,续补的剧情,远不及高鹗的水平。


被骂,导演王扶林早有预料。所以开会那天,他干脆就没去。


「87版《红楼》宝玉、黛玉」


其实立项之初,为了规避风险,87版《红楼梦》准备了两个版本。一个是把后40回改掉,一个是照着原著拍。但这剧前后拍了4年,改编版还没拍完,剧组人员都散了。而且花了670万,破了中国电视剧拍摄记录。就这,为省钱,像“太虚幻境”这种只出现一次的情节,根本没敢拍。


面对资金困难,央视副台长戴临风拍板说:


“就播改编版,出了事,我担着!”


1987年,央视版《红楼梦》正式播出。收视率高达75%。新华书店的《红楼梦》一度卖脱销。民间虽然看得津津有味,但由于《红》的文化地位实在太高,整部剧还是遭受了文艺界几乎一面倒的批评。


然而,研讨会怕得不敢去的王扶林没想到,20多年后,这部被批得千疮百孔的电视剧,却被中国老百姓视为了难以逾越的经典。


无论是观众,还是演员和主创,后来数十年间,都在一次又一次赞叹、追怀中反复确认:


“不会再有第二部87版《红楼梦》了。”




02.




1979年,王扶林随团出国访问,看国外拍名著剧,深受启发。回台里后,就说咱们也可以搞啊。彼时,文艺百废待兴,搞是该搞,就是条件很差。


王扶林跟领导说,《三国》要拍打仗,《西游》需要特效,拍起来都不容易,《红楼梦》全都是文戏,相对简单一点,可以先拍它。


又到各大高校打听,很多大学生都没读过《红》。更坚定了拍摄想法。1982年,红学会在恭王府开会,王导和戴临风去了。听说要改编成电视剧,大家觉得是好事。但也有人不客气,说别把《红楼梦》毁了。


王、戴二人回央视继续开会,正反意见也是各半。有个文学家劝戴临风:


“那可是《红楼梦》啊,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改的,你一辈子政治上没犯过错,小心栽在这上头!”


当时没台长,戴是第一副台长,等于就是台长。是他一声令下:拍!


「多亏了戴临风,才有了87版《红楼梦》」


此前,王扶林就拍过一个《敌营十八年》,害怕经验不足,于是央视找来“北影四大导”的成荫做导演。没想到还没上任呢,成导心肌梗塞去了。王只好自己顶上。搭团队,要了亲命了,一听说是《红楼梦》,这也请不来,那也不敢去。就先搭了个美工组,化妆、布景、道具都在里面。


好在开拍时,央视得到了红学会的鼎力支持。1983年,顾问委员会成立。《红》剧组建了一个如今看上去堪称“学界天团”的顾问团:


王朝闻、王昆仑、曹禺、沈从文、杨宪益、朱家溍、蒋和森、启功、吴世昌、周汝昌、钟惦棐、邓云乡等等……这些大师,给演员讲课、给化妆找参照、给场景做设计、为剧组挑错,没有报酬,只有偶尔一顿工作餐。


剧本,一开始让蒋和森主笔。蒋精耕细作,央视实在等不及,劝其做文学顾问。又找来周雷、刘耕路、周岭三人,写了一年,完成剧本。


央视这边正在筹备,突然北影厂要找谢铁骊导《红楼梦》,投资2200万。压力一下子全给了王导。台里就劝,要不我们跟他们合作?王扶林说,合作个屁,一合作,我们都成跑腿的了。扭头去台里要钱,预算500万。


计财司的人一听,都傻了。当时很多电视剧,拍下来也就一万多。